追寻红色足迹,缅怀烈士忠魂 ——图书馆第二支部前往南京开展现场教学实践活动 |
3月22—23日,图书馆第二支部组织党员前往南京开展现场教学实践活动,分别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及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并安排了相应的学习讨论活动。本次活动共9名支部党员参加。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建立,是中国第一座抗战类纪念馆,也是唯一一座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铭记了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暴行,是人类历史上黑暗一面的见证。建立在万人坑遗址之上的这一纪念馆,让每位置身其中的来访者都不由回想起那段沉重的记忆,那段无法抹去的历史伤痕。怀着悲痛的心情,支部党员在广场举行了简短的敬献花圈仪式,对300000遇难同胞表示深切的悼念。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是纪念馆的主体陈列,一幕幕的图片和影像生动讲述了那段苦难的历史,让身临其境的人倍感震撼。在厚重的历史面前,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显得无力,最终化作墙壁上镌刻的朴素心愿:“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令人感动的是,在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民众,记录历史,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作为纪念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新建成的“三个必胜”展馆则记录了祖国复兴与繁荣的脚步,也让我们更加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结束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支部党员紧接着来到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追寻先辈足迹,寻访红色记忆。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周恩来图书馆,每一处场所都留下了珍贵的革命文物,记载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值得一提的是,在周恩来图书馆中,一张1959年的照片记录了时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的李国豪教授参加第3次长江三桥科学技术协作会的瞬间,让来自同济大学的我们倍感骄傲。
在梅园新村30号(中共代表团办公原址)的庭院中,支部书记徐咏华老师组织大家开展了一场讨论,围绕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主题,探讨了中国的历史经验及未来发展道路。在这样一处民国建筑中,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中,大家各抒己见,仿佛感受到了前辈们的革命热情,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加了身为共产党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行程是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矗立于雨花台顶的烈士纪念碑高达42.3米,寓意着1949年4月23日南京城获得解放。在陵园北大门入口处,醒目地竖立着巨型烈士雕塑群像,雕像周围松柏常青,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
本次现场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场学习是党性教育重要形式之一,因其特有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可以让党员同志设身处地,增加直观性和真实性的感受,因此能够更好地加强党性锤炼,提高党性修养。今后支部将持续探索党性教育新模式,将现场学习实践活动与“三会一课”制度相融合,进一步加强支部建设,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撰稿人:裴兰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