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观E得】好用又合规: 请查收这份AI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指南 |
| 发表时间:2025-11-14 阅读次数:2467 |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学术界正面临内容溯源、学术诚信与伦理治理的双重挑战。2025年9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GB 45438-2025)(该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及配套《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该办法2025年3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标志着我国在AI内容治理领域迈入技术法治化新阶段。 一、核心亮点:双轨标识体系 构建了“显式+隐式”的双重标识体系,要求AI生成内容在传播全链条中实现可追溯、可验证。 显式标识: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或交互场景界面中添加的,以文字、声音、图形等方式呈现并可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 文本类:在起始、末尾或段落间插入文字提示(如“AI生成”),或使用特定符号(如AI)标注。
(图源:《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GB45438-2025))
音视频类:在音频起始添加语音提示音或音频节奏标识,在视频起始画面添加显示标识。
(图源:《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GB45438-2025))
(图源:《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GB45438-2025)) 图像类: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提示文字,位于图片右下角的内容显式标识。
(图源:《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GB45438-2025)) 隐式标识:采取技术措施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文件数据中添加的,不易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 内容隐式标识是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数据中添加的数字水印等形式的隐式标识,在本文件中不做要求。 文件元数据隐式标识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文件元数据中添加的隐式标识。
(图源:《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GB45438-2025))
二、国际期刊关于生成式AI的写作与发表要求 AI不能署名为作者 Nature明确指出,作者身份必须由对工作承担责任的自然人来担任,不接受将ChatGPT等AI工具列为作者或共同作者。 AI使用需要适度披露 如果在论文撰写、改写或生成内容的过程中实质性使用了生成式AI,一般要求在方法章节或文稿合适位置说明所用工具及用途;有的子刊出,仅用于简单语法纠正、语言润色的“AI assisted copy editing”可不视为必须披露的内容,但作者仍需对修改后的文字负责。 对生成式AI图像持严格限制态度 出于版权与科研诚信风险考量,Springer Nature目前总体上不允许在正式出版物中使用生成式AI生成的图片和视频,只有在研究本身就是以此类技术为对象等特殊情况,才可能在严格条件下例外。 (二)Science:原则上禁止AI生成文字和图像,需特别许可 未经编辑明确许可,不得在论文中使用由AI、机器学习或类似算法工具生成的文本;论文中的图形、图像等可视化内容,也不得由此类工具生成,同样需要事先获得编辑的明确同意。 AI程序不得作为作者 Science明确指出,AI程序不能作为作者署名,违反这一政策(例如隐瞒使用AI生成大段文字或图像)将被视为科研不端行为。 如获“特批使用”,需充分披露 在极少数场景下,如果研究本身即以相关AI技术为研究对象,作者可能会在与编辑充分沟通后获得例外许可。即便如此,仍需要在文中清楚说明AI的角色和限制,并由作者对所有内容负责。 (三)IEEE:建立统一的AI内容披露要求 作为工程和计算机领域的重要出版方,IEEE在其出版委员会(PSPB)操作手册及作者指南中,给出了比较统一的AI使用披露规则:如果稿件中使用了AI生成的内容(包括文本、图表、图像、代码等),作者必须在稿件的致谢(Acknowledgments)部分进行披露;披露中应标明所使用的AI系统名称(例如某语言模型或代码生成工具)。 说明使用部位和使用程度 相关指南要求作者进一步说明:文章中哪些部分使用了AI生成内容(例如引言草稿、部分代码注释等);AI在这些部分中的“使用层级”(例如“仅作初稿,后经人工大幅修改”“用于语法检查”等)。 AI不能署名为作者 AI工具不能满足作者资格,不得作为署名作者;人类作者对任何由AI 协助完成的内容负全部责任,包括正确性、原创性以及不侵权等。
结语 AI不是学术诚信的“对立面”,而是需要被正确理解和使用的新型工具。 当我们学会在作品中清晰地告诉读者: “哪里用了AI、怎么用的、责任由谁承担”, AI才能真正成为研究和学习的可靠助手,而不是潜在的风险源。 图文 |文科学科服务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