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3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
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关键性实证。
其距今七千年的稻作遗存,
干栏式建筑遗迹及玉器工艺,
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并存的早期文明图景,
推动学界重新审视“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模式。
解码华夏,赓续中华文脉
本期讲座特邀考古学家孙国平研究员,
基于其主持田螺山遗址十余年系统性发掘,
和井头山遗址等前沿研究,共同探寻:
河姆渡玉器的工艺特征与精神信仰表达
长江下游史前文化谱系与海洋文明发端
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文明起源研究新范式
让我们 触摸七千年文明源流
扫码开启溯源中华文明的学术之旅

同济大学“解码华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计划,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构建联动文博机构与高校学科的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汇聚文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顶级资源,将考古发现与博物馆珍藏转化为鲜活教材,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中,激发青年学子的文化认同与使命担当,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为民族复兴注入坚实的青春力量。
讲座嘉宾:孙国平教授
讲座题目:河姆渡文化原始艺术起源与新石器时代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
讲座地点: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广楼101
讲座时间:2025年11月20日13:15-15:00
主讲人介绍:
孙国平,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同年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工作,2004年获评为研究馆员。2009年至2025年7月,担任史前考古室主任。曾参与或主持田螺山六十多次野外考古发掘。其中,连续10多年主持河姆渡文化代表性遗址——田螺山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已撰写和发表了《宁绍地区史前文化遗址地理环境特征及相关问题探索》、《远古江南》等数十篇考古报告、论著,并与多学科专家合作在《Science》等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还参与或负责了《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起源发展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研究》、《海岸带环境变迁与文化文明演替》等重要研究课题。曾应邀赴日本、英国、菲律宾、美国、韩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做过学术访问和交流。2017年以来主持余姚井头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初步探明河姆渡文化来源和中国海洋文化发端这两个重大学术问题;2020年9月,其主持的井头山遗址考古列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021年3、4月,井头山遗址发掘成果获评为2020年度中国“六大”重要考古发现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讲座内容:
长久以来,中华文明“黄河中心说”广为流传,而长江流域的辉煌早期文明却被忽视。1973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一传统认知。它以灿烂的史前稻作、独特的干栏式建筑和精美的原始艺术,有力证明了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其中,河姆渡玉器更以其精湛工艺与精神内涵,成为南方玉文化的源头,照亮了古代中国人心灵启蒙的曙光。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被重新发现的传奇。
报名二维码:

供稿:顾文萱
张碧君
海报:黄英洁
编辑:王莉君
审核:周玮
周黎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