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您的反馈是什么?

   取消
馆长信箱 咨询反馈

新闻动态

【济图圆桌】学科交叉中的“人工智能+”师生互动学术沙龙活动圆满落幕
  发表时间:2025-11-07  阅读次数:148

近日,同济大学图书馆主办的【济图圆桌】学术沙龙系列活动圆满收官。本季活动以“学科交叉中的人工智能+”为主线,先后呈现了“导师圆桌论坛”与“优秀学生科研实践分享会”两场专题活动。来自设计创意、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外国语、人文、电信、土木等学院的资深学者与优秀学子齐聚一堂,共探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创新路径,为师生呈现了一场融汇思想深度与实践锐度的学术盛宴。


导师圆桌论坛:解锁“AI+学科交叉”的无限可能

1021日下午四时,【济图圆桌】首场导师圆桌论坛于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二楼报告厅正式启幕。同济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欣应邀出席本次活动。论坛特邀人文学院解学芳教授、外国语学院黄立鹤教授、设计创意学院范凌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朱磊研究员以及数学学院关晓飞教授担任嘉宾,围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本次活动反响热烈,吸引了逾160名学生踊跃参与,其中包括70余名本科生与90余名研究生,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互动积极。

在上半场活动中,五位导师从各自学科领域出发,围绕“人工智能+”主题,进行了主题分享。范凌教授(设计创意学院教授/特赞科技创始人)带来了《理解用户的AI智能体》主题汇报,探讨了大模型如何重塑市场研究,并以Atypica.AI为例,构建“真实人格智能体”模拟消费者认知与决策,突破传统数据归纳的瓶颈。解学芳教授(人文学院)聚焦人机共生背景下文化科技的伦理与治理问题,系统梳理了AI发展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路径。黄立鹤教授(外国语学院)利用AI赋能老年语言学,对认知障碍老年人进行干预,并将研究成果与先进技术应用于我国市场。朱磊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认为人工智能现在已经过渡到空间智能时期,系统阐述了以“世界模型”为核心的技术框架与发展路径,为机器理解和交互物理空间提供了全景式解读。关晓飞教授(数学学院)则聚焦科学计算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命题,从多个维度阐述了智能计算将如何重塑科学计算的形态。

在下半场活动中,各位导师聚焦“人工智能+”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圆桌讨论剖析了“人工智能+”如何在方法论、组织模式及价值层面引领研究与产业范式的深刻变革;进而延伸至未来视野,探讨了我们应秉持何种姿态积极拥抱智能时代;最后聚焦于现实关切,解析了AI技术对现有就业岗位的冲击与影响。讨论尾声,导师们还就现场观众的提问进行了详尽解答。



优秀学生代表科研实践分享:实战案例展现“AI+学科交叉”的创新火花

1029日晚,【济图圆桌】第二场活动——“优秀学生科研实践分享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活动的热度持续攀升,来自医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28个学院的260余名同学齐聚腾讯会议平台,打破空间阻隔,实现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线上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

本场活动由外国语学院杨晶晶老师主持,三位来自设计、土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优秀学子,深度分享了“AI+学科交叉”的实战案例,展现了人工智能与不同学科碰撞出的创新火花。吴心语(设计创意学院2022级媒体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以“AI赋能的交互与体验设计”为主题,分享了她在交互设计领域的创新实践,展示了AI技术如何为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庄泓宇(土木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则从桥梁工程领域出发,探讨了深度学习在防船撞预警系统中的应用,为工程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王柳懿(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聚焦于视觉语言驱动的具身导航,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贡献了新的思路。

分享结束后,线上同学分别提出在当前背景下传统文科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如何从本专业出发与AI更好融合在一起等问题。杨晶晶老师及三位同学进行了线上互动交流。

此次【济图圆桌】“学科交叉中的人工智能+”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同济师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前沿的交叉学科学术交流平台,更在深度与广度上,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注入了崭新的思想动能。通过资深学者的高瞻引领与优秀学子的锐意示范,系列活动生动展现了跨界融合所迸发的创新活力与无限可能,使与会者在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启迪中,拓宽了学术视野,明晰了在智能时代探索前沿、规划未来的方向。本次活动亦是一次富有前瞻性的育人实践,为构建面向未来的交叉学科创新生态贡献了积极力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