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您的反馈是什么?

   取消
馆长信箱 咨询反馈

新闻动态

【展览·说】江理平书画艺术与教育实践展 展览速递(二)
  发表时间:2025-10-24  阅读次数:48

在上一期“江理平书画艺术与教育实践展”速递中,我们一同领略先生之风骨、溯源先生之艺脉,感受了他深厚的传统根基与融汇科学与艺术的实践精神。

今日,我们将循着墨香的引导,继续深入本次展览的两大篇章——「书道钩玄」 与 「绘事清赏」。在这里,您将看到江先生如何以笔为刃,探究书法的玄妙之理;又如何以墨为韵,绘就文人画的清雅之境。让我们一同沉浸于这方寸之间的艺术世界。

书道钩玄

当工程力学的缜密遇见书道的玄妙,便诞生了江理平先生独特的笔墨语言。

楷书

他的楷书方正舒和,兼具虞世南的温润与欧阳询的瘦劲,恰是以力学思维观照书法的明证——结构如榫卯相扣,点画似杠杆平衡,在严谨的几何空间中寻求视觉的和谐稳定。

行草

他主张“写大字不能只顾气势宏大,还得讲究韵味,动静交融,起承转合”,将“二王”的飘逸与赵孟頫的温雅转化为提按顿挫的节奏控制,使开合有度的章法如潮汐律动般呼应。

书写之境

江理平尤重创作情境与工具的契合,践行“书法有五合之说,笔墨纸砚与所写字体匹配极重要”。他常于“旧纸宿墨雨窗”之境“平心静气铺毫”,以物性相契,引墨韵天成。

艺术哲思

他洞察书法艺术的内在矛盾性,提出“写小字要有大字的宽博宏大,写大字要有小字的隽秀流畅”,在尺度转换中实现刚柔相济的辩证统一。这种思考最终归于谦逊的创作观:“书法是一门骄傲不起来的艺术,只有自以为非了,才能看清更高的追求目标。”正是工程师的理性与艺术家的敏感交织,使他的书道既钩深致远,又玄妙可循。

左:作品:张旭诗行草立轴

尺寸:150mmx910mm

右:作品:王昌龄诗行草立轴

尺寸:150mmx910mm

作品:《历代题梅兰竹菊诗》之兰镜片

      尺寸:650mmx580mm

绘事清赏

看山不是山”的工程视角与“看山仍是山”的文人心境,在江理平先生的书画作品中达成微妙和谐。其山水创作深得其中三味:浅绛山水恪守“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原则,以植物性颜料的淡雅透明性维系水墨气韵,仅在关键处略施石青石绿,“恰到好处即收笔”;水墨山水则强调“笔立其骨,墨分阴阳”,通过皴擦渲染的虚实相生营造苍茫意境;泼墨山水更重水性运用,践行“墨破水,水破墨,因势利导不可定式”的流动性哲学,使留白处“无声胜有声”。这些实践既见沈周粗笔的苍劲,又含文徵明细笔的秀雅,在宋人格物精神与元人写意洒脱间架起桥梁。

左:作品:万山红遍层林浸染中堂

      尺寸:960mmx1800mm

右:作品:水墨山水中堂

      尺寸:690mmx1370mm

山水以外,文人画题材尤见其性情抒发。墨竹以篆法写枝、隶意点节、狂草撇叶,将书法笔意转化为视觉韵律;没骨荷花虽不施勾勒,却坚持“笔笔骨法用笔”,将花叶舒卷之态转化为枯湿浓淡之姿,追求“画干花仍润”的生命力。他承袭文人画“余墨遣兴”的传统,认为梅兰竹菊“不求形似,贵在传神”,画梅取“女”字发枝之疏朗,绘兰须“澄心静虑,意在笔先”,而配景山石则“简笔了了,虽实乃虚”,恰是“格物天机”艺术观的延伸——以工程师的观察力捕捉物象本质,以文人的诗心赋予其精神象征。

作品:没骨荷花扇面

尺寸:660mmx330mm

本次展览所呈现江理平先生之作,形制丰富,意趣多元:既有盈尺之间的镜片扇面,清雅玲珑,墨趣盎然;更见宏阔整饬的中堂立轴,气象巍然,汇山水之苍茫、竹石之清劲、花鸟之灵趣于一堂。其形式虽承古意,然笔墨间尽显工程学者之理性秩序与文人士夫之飘逸风神,可谓“千帆隐映,各呈其妙”。



一方宣纸,无限天地。江理平先生的书画艺术展期待与您相遇,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宁静而深邃的艺术之境,感受穿越时空的文化温度。

期待在同济大学博物馆一楼展厅与您相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