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斌教授做客同济大学“礼敬中华
名家讲坛”,在嘉定校区图书馆14楼文榷堂为同济师生带来了了一场题为《中国史前玉文化》的讲座,介绍了良渚遗址的考古挖掘过程、良渚文明的特点以及良渚古城申遗成功的重要意义。


刘斌教授详细回顾了良渚文化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的初步发掘到2007年良渚古城的确认发现的整个历程,展示了良渚文化中玉器的丰富性和它们在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权力象征中的作用。以草鞋山的玉琮为例,刘斌教授带领同学们了解玉琮在各个时期的外观形态演变,让同学们了解到这些艺术品不仅是美学的体现,更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物证。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的申遗成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世界公认的标志。世界文明的起源是多样性的,发展道路也是多样性的。良渚古城证明我们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国家产生的历史与古埃及、西亚地区同步,而且我们有着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的特点。讲座中,刘斌教授用自己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良渚文化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感慨,并强调了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历史,从历史的宝库中不断吸收营养,汲取教训。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还参与了“玉结流光”体验活动,学习用中国结的编绳技艺,将玉石串成手机链,随身佩戴,于实践中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玉文化。


文字:张碧君
编辑/照片:王莉君
审核:周玮
周黎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