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名|寻找《诗经》里的非遗:结艺——绳结相交的千年历史 |
发表时间:2024-10-14 阅读次数:741 |
绳结作为一种古老的记事和沟通工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甚至更早。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使用绳结来记录重要事件、传递信息。《诗经·豳风·东山》记载“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句诗描述了母亲在女儿出嫁时,一边为她扎结,一边叮嘱其婚仪的情景。后来人们也常用“结缡”代指结婚。随着时间的推移,绳结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不仅用于记事,还用于装饰和象征吉祥。 当代,中国结常用于室内装饰、馈赠礼物和个人饰物,展现了汉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此外,“结”谐音“吉”,因此一串结绳也蕴含了福、禄、寿、喜、康等不同意义的吉祥,也因为这种吉祥,结绳的方式才会流传至今。中国结以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多彩的变化,形成了绚丽多彩、寓意深刻的传统吉祥装饰物品。第二场《诗经·雅韵》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我们一起循着交织的绳结,感受缠绕其中的千年情思。 活动主题:结艺——绳结相交的千年历史 活动作品:结艺钥匙扣 活动时间:2024年10月15日12:00—13:30 活动地点:同济大学博物馆 一楼 活动人数:22人 活动内容:中国结艺文化讲解、结艺鉴赏、结艺制作 活动指导:宋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特约讲师,擅长制作戏曲刀马旦结艺系列,并多次获得“结绳记杯”中国结绳设计师大赛优秀奖。
(图为宋暘个人作品) 报名二维码: 图文:德文图书馆 审核:周玮、曾小娟 编辑:华之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