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您的反馈是什么?

   取消
馆长信箱 咨询反馈

新闻动态

【济图圆桌】第二季 “学科交叉中的数字城市”重磅来袭!
  发表时间:2024-04-07  阅读次数:686

酝酿已久的“数字城市”终于要来了!它究竟是《黑客帝国》、《头号玩家》中的虚拟世界,还是《智能时代》里的万物互联?不如来【济图圆桌】听听专家和同学们怎么说!

本季【济图圆桌】将聚焦数字城市的空间规划、技术创新、数据管理、治理机制、法治伦理等核心议题,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与师生们来一场学术流和讨论。届时,你将有机会与不同学科的“大咖”面对面交流,从信息、管理、法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洞察数字城市的无限可能。

微信图片_20240407135628

活动内容

42315:30-17:30:优秀学生代表的研究成果分享与互动

内容简介:邀请同济优秀学生代表做有关数字城市研究的分享,包括学术成果的汇报、实践项目的展示等,以期让参与的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字城市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分享过程中,其他参与的学生可提问互动、讨论。

5715:30-17:30:导师圆桌讨论

内容简介:邀请学院老师围绕“数字城市”主题,融入规划管理、技术创新、治理机制、法治伦理等问题,以对话交流的形式进行讨论,现场参与的同学可随时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交流。

活动地点

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参会嘉宾(按专家姓氏拼音排序)

      1. 陈吉栋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兼任上海市数据交易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法学会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会秘书长、《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编辑部副主任、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等职。研究领域:数据信息与人工智能法、民法、都市法、土地法等。

2

2. 黄炜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和城市交通研究院双聘教授,多伦多都会大学(瑞尔森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人类行为与空间交互工作组(WG IV/6)主席,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副主编,测绘学报(英文版)编委。研究领域:地理信息科学、城市计算、计算社会科学。

3

3. 钮心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数字城市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领域: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区域空间发展理论和方法。

4

4. 解学芳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艺术与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网络文化治理、文化艺术产业创新、人工智能与文化伦理等。

5

5. 周向红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智慧城市与电子治理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演进与发展趋势;城市数字化转型;宏观管理及政策分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场景落地;新兴技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6


学生团队指导老师

叶晨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级高工,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机器学习、图像处理、大数据分析及其在工业智能领域的应用。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7

优秀学生代表


      1. 刘沐坤(土木工程学院2020级智能建造本科生)

连续三年荣获国家奖学金,获评“同济大学优秀学生标兵”和“同济大学学术之星”。目前已保研至清华大学,未来将聚焦数据驱动的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研究。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6项国家级、6项省部级和10余项校级奖项。本科期间,共计发表了2篇论文,2篇论文在投,多项专利已授权。

8

2. 夏子谦(同济大学经管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目前,在张超教授的指导下使用大规模调研、机器学习和行为科学方法来分析气候变化缓解与适应行为,个人网站为https://ziqian-xia.tech/。当前已获剑桥大学建筑系博士项目录取。研究方向为人类维度的气候变化。在《Nature Reviews Psychology》、《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14篇论文与评论型文章。

9

3. 周士奇2020届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博士)

师从吴志强院士,研究方向为环境与人居,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SSP-RCP模型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城市灾害风险预测与影响机制的探索;生成式算法赋能的城市形态生成和优化研究,以及城市灰绿基础设施耦合路径研究这四个主要方面。博士期间主要围绕“响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建成环境适应性设计”展开相关研究,目前已经发表了24SCI论文,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引用量153h-index指数为7。其中以一作和通讯作者发表9SCI,其中7篇为中科院一二区顶刊文章,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是设计创意学院博士研究生首次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技术学科的顶级期刊以一作身份发表学术论文。读博期间荣获同济大学优秀博士生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学生,第19届同济大学学术先锋提名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

10


活动报名

导师圆桌论坛扫码报名


优秀学生代表的研究成果分享与互动扫码报名


结语

数字赋新城,智慧创未来。我们期待各位的参与,一起在学科思维碰撞中感受科技与创新的魅力,携手共创智慧城市的美好图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