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您的反馈是什么?

   取消
馆长信箱 咨询反馈

新闻动态

【非常“时习” 文榷雅“典”】文化专栏
  发表时间:2022-06-07  阅读次数:463

编者按:因疫情防控需要,图书馆阅览线下服务受限,线下文化活动暂停。图书馆推出“非常时习”系列服务,“文榷雅‘典’”就是近期新推出的线上文化专栏。

文榷雅‘典’”以同济校园美图美景结合《习近平用典》,每期跟师生重温文化典籍,走进文化、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让我们一起书香有约,静待春暖花开!(欢迎老师同学给我们投稿,分享拍摄的校园美图和你的“用典故事”,投稿热线wanglijun@lib.tongji.edu.cn)

竖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典】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

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论语·季氏》


【释义】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说,看到善的行为,就唯恐自己达不到;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汤,古时指热水。孔子用“探汤”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时所应采取的态度。后世常用这句话来警示从政者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此外,《韩诗外传》中有“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即跟道德高尚的人相比,就有高的奋斗目标,会使德行增进;跟落后的人相比,标准要求降低了,会使德行减退。《增广贤文》还有:“从善如流,疾恶如仇。”它们都与孔子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异曲同工,也表明了古人在道德判断上的一致性。


文字来源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人民日报出版社


电子版链接

书香同济

http://sxtjdx.chineseall.cn/v3/book/read/zrlxg/EPUB/1


馆藏信息

索书号:D2-0/R192-3A/1  

条码号:03044419

馆藏地:总馆书库 书库二楼

出版年份:2018


文字:文榷堂

图片:文榷堂

编辑:王莉君

审核:周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