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您的反馈是什么?

   取消
馆长信箱 咨询反馈

新闻动态

【非常“时习” 文榷雅“典”】文化专栏
  发表时间:2022-04-29  阅读次数:600

编者按:因疫情防控需要,图书馆阅览线下服务受限,线下文化活动暂停。图书馆将推出“非常时习”系列服务,“文榷雅‘典’”就是近期新推出的线上文化专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子名言到毛泽东诗词,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文榷雅‘典’”以同济校园美图美景结合《习近平用典》,每期跟师生重温文化典籍,走进文化、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让我们一起书香有约,静待春暖花开!(欢迎老师同学给我们投稿,分享拍摄的校园美图和你的“用典故事”,投稿热线wanglijun@lib.tongji.edu.cn)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典】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释义】 杜甫这首歌行体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安史

之乱”中,杜甫一家历经坎坷辗转来到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边盖起一座草堂,有了栖身之所。不料,怒号的秋风卷走了草堂上的茅草,夜间一场暴风雨又袭击了他的茅屋,弄得屋漏床湿。运途多舛、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不朽诗篇。

这首诗最为撼人心魄的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的善良愿望和博大胸襟,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庇:遮护。寒士:贫寒之人。全句表现了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面对着“床床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苦难处境,诗人没有仅仅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免受其苦,哪怕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宁苦自身以利众生的济世情怀。


文字来源:《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人民日报出版社


电子版链接:书香同济
http://sxtjdx.chineseall.cn/v3/book/read/zrlxg/EPUB/1

馆藏信息:

索书号:D2-0/R192-3A/1

条码号:03044419

馆藏地:总馆书库 书库二楼

出版年份:2018

文字|文榷堂

图片|黄英洁

编辑 王莉君

审核 周玮、周黎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