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习” 文榷雅“典”】文化专栏 |
发表时间:2022-04-19 阅读次数:652 |
编者按:因疫情防控需要,图书馆阅览线下服务受限,线下文化活动暂停。图书馆将推出“非常时习”系列服务,“文榷雅‘典’”就是近期新推出的线上文化专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子名言到毛泽东诗词,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文榷雅‘典’”以同济校园美图美景结合《习近平用典》,每期跟师生重温文化典籍,走进文化、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让我们一起书香有约,静待春暖花开!(欢迎老师同学给我们投稿,分享拍摄的校园美图和你的“用典故事”,投稿热线wanglijun@lib.tongji.edu.cn)。 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等文中引用
【原典】 夫宽深不测之量,古人所以临大事而不乱,有以镇世俗之躁,盖非以隔绝上下之情,养尊而自安也。 ——﹝北宋﹞苏轼《策略四》 敕陈侗:士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者,鲜矣。 ——﹝北宋﹞苏轼《陈侗知陕州制》
【释义】 “临大事而不乱",出自宋仁宗嘉五年(1060年)苏轼应制科考试的试卷《策略》,苏轼时年24岁;“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出自苏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为皇帝代拟的圣旨《陈侗知陕州制》。 在这篇《策略》中,苏轼认为为政者应以诚为本,要有古代圣贤宽广的胸襟,能临大事而不乱,有所决断才能有助于民。后来,他又提出了“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的观点,主张在紧要关头,要保持原有的常态。 “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是一种从容不迫、应对自如的处事态度。当大事来临的时候,不惊慌失措,镇定沉着;在利害冲突的紧要关头,不患得患失,保持常态。这里显示的不仅是胆量、毅力,还是经验、才干和公心。苏轼的这一观点秉承了其父苏洵的思想。苏洵在《权书·心术》中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另种表达。
文字来源:《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人民日报出版社 馆藏信息: 索书号:D2-0/R192-3A/1 条码号:03044419 馆藏地:总馆书库 书库二楼 出版年份:2018
图片:黄英洁 编辑:王莉君 审核:周黎萍 周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