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习” 文榷雅“典”】文化专栏 |
发表时间:2022-04-01 阅读次数:568 |
编者案:因疫情防控需要,图书馆阅览线下服务受限,线下文化活动暂停。图书馆将推出“非常时习”系列服务,“文榷雅‘典’”就是近期新推出的线上文化专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子名言到毛泽东诗词,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文榷雅‘典’”以同济校园美图美景结合《习近平用典》,每期跟师生重温文化典籍,走进文化、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让我们一起书香有约,静待春暖花开!(欢迎老师同学给我们投稿,分享拍摄的校园美图和你的“用典故事”,投稿热线wanglijun@lib.tongji.edu.cn)。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典】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 【释义】 这段话出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殷,即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其开国君主为成汤。公元前1620年,成汤征讨不祭祀的诸侯葛伯。他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不(fou):同“否”。意思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以民情为镜”。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镜子论”。成汤的“镜子论”表明,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就已将民情状况作为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此后,“以人为镜”的观念被历代开明统治者所接受。《诗经·大雅》中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戴礼记·保傅》曰:uex”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唐太宗李世民将“镜子论进一步发扬光大。据《新唐书·魏徵传》记载,直言敢谏的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感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文字来源:《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人民日报出版社 馆藏信息: 索书号:D2-0/R192-3A/1 条码号:03044419 馆藏地:总馆书库 书库二楼 出版年份:2018
图片:黄英洁 编辑:王莉君 审核:周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