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学讲堂丨回顾:一个欧洲人四十年来的中国古建筑研究 |
发表时间:2022-03-25 阅读次数:1077 |
2022年3月21日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美术教学团队、建筑历史与理论团队、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共同主办了一场特别的线上讲座。原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著名汉学家鲁克斯先生通过zoom平台,用流利的中文作了近2个小时的学术讲座《一个欧洲人四十年来的中国古建研究》,分享他在中国古建领域的研究成果。共有二百四十余人参加了本场讲座,其中包括同济大学和外校的师生,以及众多艺术史和建筑史领域的专家学者。
(图一:主讲人鲁克思先生) (图二:主持人胡炜老师) 讲座伊始,主持人胡炜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汉学家鲁克思先生的主要学术经历和成就。随后,鲁克思先生从自己在中国的求学经历开始,讲述自己如何与中国古建筑研究结缘。又从《鲁班经》的版本和内容考证入手,结合对中国木工的实践考察,围绕营造、相宅、祭神、鲁班尺等内容,论证了《鲁班经》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接着,鲁克思先生又将其研究视野转向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他介绍了自己通过《冬官纪事》中的记载,结合紫禁城建筑在清代和解放后的变化进行考证,力图还原其历史的原貌。 在论述其对中国古建研究的同时,鲁克思先生也提到自己曾得到诸多中国前辈学者的指点,并介绍了与宿白教授、郭湖生教授、王世襄、徐裕健等中国学者进行的学术交流与对话的生动故事。
作为活跃于多家世界级博物馆的中国艺术策展人,鲁克思先生曾经在西方博物馆内多次主持1:1复制中国古建筑的设计,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介绍给西方观众。他借用与中国著名当代建筑师王澍、陆文宇的对话视频,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活力。
讲座最后,建筑城规学院美术教研组组长胡炜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他提到:鲁克斯先生的讲座以40年深厚的研究积淀展示了他兴趣广泛、考证严谨、力争恢复古建筑历史中原貌的初心,值得敬佩和学习;尤其他介绍西方博物馆引入中国建筑,以及王澍先生的设计的理念,基于古代文化,但不拘泥于过去,而是将传统文化作为走向未来的途径,相信参会师生会从讲座中汲取对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新思路,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文字:桑智慧,曹洁冰/ 图片:闻学堂/ 审稿:胡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