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礼敬中华、名家讲坛第五讲“潢治惶疑一一书画修复的疑惑与探索”在文榷堂顺利举办。扬帮古书画修复非遗传承人、乐观古笺(上海)纸科技中心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文化体育委员会副主任费永明老师,为到场的师生们展开一场别具一格的讲座。

费老师从装裱的现状入题,首先阐述了书画装裱与修复的区别,展示了传统装裱形制、装裱技术发展历程和在现当代所面临的困境。谈及现代技术对传统装裱的冲击时,费永明表示科技与现代审美变化对传统装裱技术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许多家庭和场所都已没有了传统装裱书画,取而代之的是玻璃框装裱。
“若三雅酬兴,亦须七碗熏心”(《装潢志.上帖》),费老师从书画修复的传统、历史、修复的感情因素等方面引经据典,结合书画理论与他自己的修复实践,为到场师生系统讲解了传统书画修复的艺术与匠心。“装裱不是某一天突然的发明,从时间来看,从有国家形态的文书管理制度时就有装潢简牍的穿经理纬也是装裱,从地域来看,自印度、中国、到韩国、日本对装裱的流变,令人感慨!我们觉得每个时代装裱特征会有些显著的变化,但事实上这些变化比我们想象的要小的多。”费永明分享了他从事书画装裱事业30余年的心得体会,分享了传统艺术“执着”与“坚持”的初心所在。

结合讲座内容,费永明老师带来大量珍贵的古代书卷和绘画,包括唐宋时期的珍贵卷轴,明代原装原裱的珍贵古画以及日本同时期的贵族装裱古画,明代文征明《致士奇太史札》、明代首辅徐阶的《致唐顺之信札》卷、元明间谱牒文献《新安朱氏谱系图》卷、宋代查元方书法《丁氏像赞》卷和唐人写经《大波若波罗蜜多经》(第一卷)等不同形制的修复作品,堪称“移动的小型博物馆”,引起了老师与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亲眼可见,亲手可触的古书画原作,不同朝代不同形制的装裱形式和特点,让师生近距离感受到了高超的修复手艺对古代艺术品的延续保护和价值提升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讲座,师生们更多地了解了传统书画装裱艺术的历史与发展,品味了装裱艺术的传统之美和文化魅力,更感受到费永明老师对装裱艺术的热爱和专业态度。通过近距离观赏珍贵古代书画卷轴,师生们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到书画装帧的魅力,书画艺术的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地理解与热爱。

供稿:陈坤
摄影:王莉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