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您的反馈是什么?

   取消
馆长信箱 咨询反馈

新闻动态

文榷展览 |“盛世元音——中国昆曲艺术文化同济大学特展”嘉定校区专场揭幕
  发表时间:2021-09-03  阅读次数:1146


  


       93日,“盛世元音——中国昆曲艺术文化同济大学特展”嘉定校区专场在嘉定校区图书馆十四楼文榷堂揭幕。此次展览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京昆)和江苏省文物局主办,同济大学博物馆和中国昆曲博物馆承办,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同济昆曲研习社、同济大学文榷堂、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图书馆和隐堂(郑培凯)工作室协办。展览于今年5月在同济大学博物馆首展,6月至8月在沪西校区巡展,秋季开学后移至嘉定校区巡展。


昆曲,因其发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又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影响最大的剧种,其间所涵纳的美学体系至今仍是中国戏曲美学的最高典范,具有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在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中,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早已经杳如黄鹤,惟有兴起于14世纪中叶的中国昆曲,如今还在舞台上得以延续。自元明以降,凡六百余年,昆曲上承《诗经》《离骚》之遗韵,中接歌赋诗词之滥觞,下开中华戏曲之先河,其从融汇形成到成熟期,尽显中国戏曲艺术之璀璨;同时,昆曲艺术又以其艺术精粹给清代以来京剧和地方戏曲的发展以滋养,昆曲对中国戏曲众多剧种的形成、丰富与发展功莫大焉。此外,昆曲更是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中国特定历史社会形态的“活化石”,其内容涵纳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民俗民情,乃至服饰、房舍结构等等,藉此可以再现全景的、直观的、动态的、可解读的社会历史形态,可谓是名至实归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15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同济大学是国内高校中较早地引入了昆曲艺术教育的著名大学。多年来同济大学的昆曲选修课一直聘请上海昆剧团的演员和曲界名家授课。2018年,同济大学被命名为首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京昆)基地。同济昆曲研习社作为基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屡屡参加国内各类高校戏曲表演研讨活动,获得好评。


                                                      


在纪念昆曲申遗成功二十周年之际,同济大学和中国昆曲博物馆联合举办了这个展览。展览用展板、展品、灯箱、模型、视频和画册等多种形式组成的展览,希望通过展览讲述的有关昆曲发展600多年来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一个个生动的往昔故事,在表达昆曲的厚重积淀和盛衰演变的同时,也向昆曲的前辈们致敬。并希冀青年学生们通过这个展览,进一步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成就,从而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444

555

666

777

888

999

 

白先勇先生曾说过,“昆曲无它,唯一美字”。昆曲无疑是美的,它美于情真,美于意切,美于词的绮丽,美于曲的婉转,美于妆的华美,美于舞的娇柔,美得好似一场梦。昆曲生于南方,长于南方,浸润在江南的氤氲水汽和吴侬软语中,从皮相至骨相都是满当当的江南风情。一出昆曲,是一场隔世的幻梦。寻梦昆曲,亦是寻梦中国。

让我们共同走进昆曲那清明悠远的一方世界中。

嘉定校区专场结束后,展览计划于10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中小学进行巡展。


文字:周黎萍

摄影、视频:王莉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