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榷讲堂 | 剑胆琴心何处是——且弹且谈为古琴铸魂的人与曲讲座回顾 |
发表时间:2021-04-23 阅读次数:1151 |
“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4月17日,古代文学硕士,专职古琴老师、云楼学社创办人芳汀老师在嘉定校区图书馆十四楼文榷堂,为在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主题为“剑胆琴心何处是——且弹且谈为古琴铸魂的人与曲”。
古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三千多年来,历代文人对古琴倾注了无量才智与心血,创造了无比丰富的琴歌、琴曲、琴谱、琴艺、琴论、琴器、琴道,形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的琴学文化系统。
正如主题所点出的一样,本次讲座融合了“弹”与“谈”两种形式,走进文榷堂,先闻古琴声,耳朵借给古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将在场的人们距离拉近。一曲弹毕,芳汀老师以史为轴,列举了许多在历史上颇有名气的琴人,并将他们分为圣贤、志士、士人等几大类别,详细介绍了几位身怀剑胆的琴人的生平。比如留下千古绝唱《广陵散》的嵇康,他的一生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逍遥山水间。身为坦荡君子,却落得个被小人构陷、为君王所忌惮,被残忍处死的下场。《广陵散》不仅寄托了嵇康的“琴心”,还体现了刺客聂政的“剑胆”。慨然赴死的嵇康在临刑前弹琴的身影,似乎与聂政刺杀韩王时决然拔剑的身影重叠了。
在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身上,也体现了剑琴合一的侠肝义胆,他一生好琴,以院中被雷霆劈倒的梧桐树制成“崩霆”“残雷”两床七弦琴,还偶然获得了偶像文天祥的凤矩剑,随身携带。热血铸剑、枯桐成琴,谭嗣同身上充斥着剑与琴两种不同的情怀。这几代琴人身上的剑胆琴心着实令人景仰。
讲到热血沸腾处,芳汀老师为大家弹奏了一曲,继而讲解了古琴中的散音、泛音、按音与天、地、人的关系。她拨动琴弦,散音松沉而旷远,似连接大地,让人起远古之思;泛音则如天籁,仙音渺渺,自上而下;按音则如人语,丰富多变,娓娓道尽人间悲欢离合,一如芳汀老师所说,每每弹奏都忍不住流泪的《大胡笳》,饱含蔡文姬尝尽颠沛流离之苦的悲戚。
正是因为古琴沟通天、地、人的特性,它在春秋以前被称作圣器,经过岁月变迁,到宋朝迎来了黄金时期。芳汀老师展示了宋徽宗创作的《听琴图》,画中的宋徽宗正坐于中央,微低着头,双手拨弄着琴弦。她说,正是由于宋朝皇帝的影响,以苏轼、欧阳修为代表的官员们也终日弹且谈琴。欧阳修更是自号“六一居士”,“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在家中挂一床古琴便成了文人雅士们的标配。
芳汀老师总结道,在三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充斥着家国情怀的上古圣贤、身怀血性风骨的铁血琴人、兼具道心人性和才学意趣的体道琴人和继承了技艺理论的传艺琴人,他们共同为古琴结丹铸魂,将这剑胆琴心延续至今。讲座临近尾声,芳汀老师和她的多年至交好友曹老师合奏了一曲,琴箫和鸣,潜入心底,将心澄洗。曹老师还赠予了文榷堂一把古琴,名为“梧月”。随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就今天的讲座进行了交流,重点探讨了在物欲横流的商业化时代,古琴人应该如何坚守这剑胆琴心,弘扬古琴文化等问题。琴音之外,古琴所承载的还有中正平和精神和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文字:陈思颖 摄影:周黎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