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雅韵天成,雕塑空间广纳艺术纯色。2021年3月17日,当代著名陶艺雕塑家、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理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秀兰教授在嘉定校区图书馆十四楼文榷堂,以“雕刻空间艺术”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一场回味无穷的文化讲座。


雕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与各个时代的宗教、哲学、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密切相关,亘古通今。雕塑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类旧石器时代,原始石雕与骨雕均出自当时的材料技术。由于“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这一特点,雕塑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雕是减法的艺术,塑是加法和减法的艺术”。刘秀兰以简短的一句话生动地概括了雕塑的艺术本质。随后,刘老师开始与同学们分享国内外知名雕塑家的作品,娓娓道来。从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王后》、毕加索的《吉他》、赫普沃思的《三斜面》、到中国夏商周青铜器、龙门石窟佛像、唐代仕女...国内外雕塑名作宛如一幅画卷般徐徐展开,在座师生沉浸其中,在刘老师的讲述中体会了不同时期栩栩如生的雕塑艺术。


刘秀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主要包括米儿系列、宫女系列、唐韵系列、大师系列等,其中部分作品获得了“纪念毛泽东同志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学术交流优秀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等诸多国内外奖项。在讲座中,她毫无保留地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与心得。在创作方式上,刘老师指出雕塑要从具体的“形”中剥离出物质浮华下的神元。高超的造型技巧是优秀作品的基础条件,对作品赋予浓厚的情感则是使雕塑具有个人风格的必要条件,将二者有机结合方可流淌出独特而真实的韵味。她以个人创作的米儿系列雕塑作品为例,详细讲述了该作品的创作过程。这一作品以刘老师女儿为原型,在创作过程中,她有别于传统的雕塑塑造手法,不断进行技术与艺术上的尝试,经历了无数次推倒重来后,最终完成。该作品不仅极具艺术价值,更寄托了母亲对孩子最真挚的浓情厚意。
除此之外,刘秀兰教授对同济校园内的雕塑进行了介绍,包括贝伦子、宝隆胸像和同舟济世雕塑等,使在场的同学们深刻了解了校园雕塑景观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受益匪浅。
“雕塑蕴涵生命的动力,有机的造型尤其感性,能传达感情和暖意。”优秀的雕塑艺术不仅能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与向往,更能传达出人类之间朴素而真诚的感情。十年如一日,刘秀兰教授以饱满的激情与穷尽的探索精神投身于雕塑事业。台前,作品兼具有艺术审美性与深厚情感,栩栩如生。幕后,创作过程一波三折、精益求精。她对于雕塑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无私忘我的钻研精神,鼓舞着每位同济人以热爱举起如椽之笔、不断求索,将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刘秀兰部分雕塑作品欣赏
《笛》
尺寸:13cm*13cm*42cm
创作时间:2002年
材质:铜
2002年入选纪念毛主席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米儿》
尺寸:35cm*27cm*58cm
创作时间:2004年
材质:紫砂
2004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诸子系列之二》
尺寸:39cm*40cm*64cm
创作时间:2010年
材质:紫砂
2011年入选第六届上海美术大展
《诸子系列之三》
尺寸:38cm*40cm*82cm
创作时间:2012年
材质:紫砂
2014年入选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和第七届上海美术大展
供稿:熊鑫芮
摄影:陈思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