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您的反馈是什么?

   取消
馆长信箱 咨询反馈

新闻动态

文榷展堂 | 巧手神韵——刘秀兰雕塑艺术作品回顾展
  发表时间:2020-12-08  阅读次数:1378

展览时间:2020128日起

展览地点:嘉定校区图书馆十四楼文榷堂

 

      “秀蕴气度陶塑兰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秀兰教授既是一位优秀的雕塑艺术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实践者。1987年,刘秀兰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之后,来到同济大学开始从事建筑学基础美术和雕塑教学。从教三十多年来,刘秀兰一边认真地从事教学工作,一边走向艺术实践的成熟。刘秀兰的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屡获殊荣,这也使她的声名远播海外,成为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雕塑艺术家,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文化艺术机构收藏。

 

 

此次回顾展主要展出了刘秀兰教授创作的“诸子系列”“唐韵系列”“绅士系列”等雕塑代表作品,以及“少女系列”、“艺术家系列”、“抗疫系列”、“绅士系列”等壁饰作品以及部分小型浮雕和艺术壶。柔软的泥土在经过塑形和高温烧制后变得坚硬,如同刘秀兰外柔内刚的个性,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忍和善却又坚忍不拔的民族特征,真正做到了刚柔并济。展览既是对刘老师雕塑创作和艺术探索的一次回顾,也为嘉定校区师生呈现了这一有着独特个人风格的艺术家用泥塑形式表达出的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艺术的追求。

 

 

刘老师常对学生说:“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陶瓷艺术对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的塑造和传播,曾起到过独特的作用。今天,陶艺要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创新意识、现代气息,并表达古今结合的充沛活力”。而以上这一切,刘秀兰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她善于从具体的“形”当中剥离出物质浮华下的原本神元,加以萃取、熔炼,结合高超的造型技巧,展现出个人独特的审美风格,婉转流淌出“逸”的韵味和境界。

 

 

刘秀兰的雕塑创作有鲜明的特点,她运用雕塑的造型语言,又结合陶艺的表现技法;手中的泥土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薄薄的泥片仿佛变得万能:既可以成为丝丝缕缕的发丝,也可形成飘逸的衣袖;既可以卷起作为身躯,也可卷得更细成为脖颈,再细一些,便成为手指。写实功底扎实的她在创作中却采用夸张、写意的手法,手中的泥片也时常随意而变,成为变化无穷的软性材料,最大程度地表现雕塑的延展性、饱满感及无限张力。柔软的泥土在经过塑性和高温烧制后变得坚硬,如同刘秀兰外柔内刚的个性,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忍和善却又坚忍不拔的民族特征,真正做到了刚柔相济。

 

 

透过她的作品,我们能看到温和后面的刚强和坚毅,看到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看到中国现代陶艺在发展过程中坚守自身民族性的态度。

 

 

想近距离倾听雕塑的私语吗?

202012月,文榷堂不见不散!

文字|王莉君 李祎茜

摄影|王莉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