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您的反馈是什么?

   取消
馆长信箱 咨询反馈

新闻动态

荐读 | 尼采:先知的预言与呐喊
  发表时间:2020-10-20  阅读次数:5022

谈起哲学,人们常有的第一印象便是他们在肖像画上的刻板面容,以及他们写的那些砖头厚的、行文晦涩的著作,书里谈论的也总是些抽象的、与现实相距甚远的彼岸事物。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恰恰是打破人们对哲学的这种偏见的那个独特存在。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015日—1900825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一个新教家庭,却在成年后放弃了宗教信仰。他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和莱比锡大学,以24岁的年龄提前博士毕业,并出任巴塞尔大学语言学教授,后由于脑疾病(强烈的头痛症状)在34岁时退休,开始了他那独特的十年流浪生涯。在这十年的漂泊无定里,尼采创作了那些使得他成名的篇章,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快乐的科学》、《善恶的彼岸》、《权力意志》等。最后,在1889年的新年之际,尼采由于无法长期承受的精神压力和孤独,在都灵的大街上抱着一匹被鞭打的马痛哭,彻底精神崩溃,最后在精神疗养院中度过了十年无用的生命后,在二十世纪的第一年里逝世。


今年1015日是尼采176年诞辰,而尼采哲学也恰是同济哲学的研究特长领域——但相信各位大都也就只停留在这种“听说”的层面,知道有这么回事而已。因此,今天就让我们来通过阅读尼采代表著作的方式,来走近这位对于我们同济学子来说,熟悉而又陌生的天才哲学家吧。

 

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

 

孙周兴译本馆藏地:总管书库二楼

索书号:B516. 47/N284-6,4A

其他译本馆藏地:总馆社科七楼(南)/嘉定图书馆(中文)三楼

索书号:B516. 47/N284-6,8B



本书是尼采最为知名的代表作,也是一般提到尼采的时候首先会推荐的书。尼采是以“哲学小说”的方式来写作此书的:该书讲述的古代波斯拜火教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周游各地传教过程中的一系列遭遇——查拉图斯特拉满怀喜悦地悟道下山,在彩牛城和幸福岛等地宣讲自己那惊人的教义。


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告诉人们,莫要再一味抬头望向那无尽的天空,因为那里的上帝已死,这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同时也是我们成为“超人”(德语原文为Übermensch,意为“在人类之上”)、成为新的价值创造者的契机——我们当做的,是回归大地的怀抱,重新肯定那千百年来一直被否定的肉体与我们的现世人生。


与其他哲学家的晦涩长篇大论不同,有着丰厚的希腊语言学功底的尼采非常擅长运用绮丽生动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点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开篇的《论三变形》,隐喻的是个体对于外部价值接受的过程(这也仅是其中一种解读);以及《创造者之路》,将那种能带给世界新的价值的创造者,比喻为“使得一切行星都围绕其运转的太阳”;在《论毒蜘蛛》里用“毒蜘蛛”讥讽那些教人放弃现世、追求彼岸来生的宗教教士……诸如此类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比喻在尼采的任意一本著作中比比皆是。


然而同样需要提及的是,擅长写诗的尼采同样把诗歌写作用在了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之上,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体现为一种类似史诗式的歌咏式体裁,为读者增加了一定的阅读难度。


事实上这也是尼采本人的有意为之,他一直坚持“只有部分人才能读懂我的书”,也正如他自己评价这本代表作的那句话一般:“一本写给所有人,也是无人能读的书”。我个人也认为,这本书实际上并不适合作为入门读物,因为它的写作手法和各种典故、象征比喻的运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读得下去——尽管尼采的书经过当今出版社的营销宣传,给人一种“鸡汤读物”、“很好读”的印象……


但终归说来这毕竟是“代表作”,尼采哲学中的许多观点也大都包含在里头,由此还是值得放在第一位推荐的。


 

二、《偶像的黄昏》(Götzen-Dämmerung

 

馆藏地:总馆书库二楼/嘉定图书馆(中文)三楼

索书号:B516.47/N284-7,2B



我要用一句话写出别人十句话才能说出来的。”尼采另外一项擅长的本领,便是格言体写作。在他看来,言简意赅而又意蕴深刻的格言是哲学思想最好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简单与深刻”在哲学中的完美统一。一如李小龙那般,精干瘦小的身躯中却蕴藏着惊人的爆发力,常能战胜比自己体型壮阔的对手(李小龙也恰好是哲学专业毕业的~)。


《偶像的黄昏》则是尼采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格言体著作。此书成书于尼采精神崩溃之际的1888年年末,据他本人所说是“一口气在几天之内写完的”——事实上尼采的这种疯狂也在书中显露无遗。尼采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把锤子,即“哲学之锤”,其作用就是敲打那些外强中干的虚假“偶像”。


在这本仅有130多页的32开小册子里,尼采被一种介于疯狂和哲学家的理性之间的东西驱使着,凭着那精炼的格言,干起了他熟练的“批判事业”。苏格拉底则成了他的首要攻击对象,尼采认为是苏格拉底毁了古希腊悲剧(联系《理想国》中苏格拉底提到的驱逐诗人的言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开启了那祸害了西方两千多年的乐观理性主义,是哲学沦为“彼岸追求”、“远离人生”的罪魁祸首。


在《不合时宜者的漫游》章节中,尼采把这种攻击全方面展开,狂热地攻击西方传统价值中的一切道德、伦理与哲学思想,或指名或不指名地批判各种西方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当然对于女性的批评言论自然也是没有缺席的……


不过,抛开尼采的这些疯话不说,这本格言体小册子里依旧有许多值得去认真阅读体会的精彩地方:比如开篇的《格言与箭》章节里,就有许多值得我们摘录的精彩格言,其中就包括了我们很多人都熟悉的那句“没有杀死我的,使我变得更强。”


同时,尼采在这本小册子里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对平等主义伦理的反思……这些观点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的。


从可读性角度来说,此书自然是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要更为合适:篇幅更短,语言相对而言更易懂——如果希望在日常生活的有限时间里体验被思想的闪电击中的颤栗,那么此书显然是你的不二选择。




一点补充


由于篇幅限制,本篇仅推荐了尼采的两本著作(其中《查》可选择孙周兴老师的译本,当然懂德语的同学可以选择去德文图书馆直接看原文)。


但是,其实尼采的传记——不管是尼采自己写的《看哪,这人》,还是法国的丹尼尔•哈列维为他作的传《我是太阳》,作为相对通俗性的读物,其实读起来可能比他的著作要更“带感”一些。因此如果同学们对上述的著作实在有“望而生畏”之感,那这两本传记(尤其是后者)也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作为现代主义的奠基性人物,尼采是作为一个反传统的角色出现在哲学史之中的。尼采猛烈地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以及被视为至高神圣的基督教,喊出了那句惊人的“上帝已死”的口号,强调哲学必须回归现实,关注人生


尼采对传统道德一针见血的批判,以及其超前的对资本与工业化时代下现代性危机的敏锐洞察,使得他和马克思一样,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小小的哲学学术界,也同时使其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哲学家。不管人们对尼采的看法如何,尼采对现代性危机的预言在今天终成现实——最后借用尼采传记里的哈列维对尼采的一句评价作为结尾吧:


他是道德上的士的宁,大剂量地服用它可以致命,但是少量服用却是无可比拟的滋补品。”


 

文字:黄群司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