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您的反馈是什么?

   取消
馆长信箱 咨询反馈

新闻动态

创新课题和论文写作都离不开的一门课——《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
  发表时间:2020-09-07  阅读次数:1692

课程编号: 340012

学分: 1.5

周学时:2

选课校区:四平、嘉定

选修对象:本科生

 

推荐理由:

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当今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在创新人才能力培养体系中,信息素养能力是一项基础能力,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环节。《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精神和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战略,构建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从最基本信息检索基础理论讲起,重点讲解科研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相关问题,包括信息源、科技文献类型、常用信息检索平台和科技文献数据库,以及科研课题完成过程中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思维过程、信息伦理、学术规范与相关法律等问题,全面覆盖本科生科研创新全流程的文献信息利用的相关内容。通过课堂授课、上机实习、课题实践、翻转讨论等教学手段的结合,全面培养学生有效认知、查询、获取、利用和交流文献信息的能力,促进学习、研究、写作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教学团队介绍:

刘玉红,从事信息素养教育十余年,负责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包括《基于科研项目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分层教育模式初建》,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善于利用创新课题全过程关键问题的小组讨论、课题全过程实践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底层逻辑。

张轶群,副研究馆员。从事文献检索教学30余年,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负责相关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多篇,编写教材多部。善于利用翻转课堂创新教学,重点负责医学必修课教学。

袁希蓓,副研究馆员,从事信息素养教育30年,是同济大学文献检索课资深教师之一,教学经验丰富,课程内容精彩,形式多样,广受学生欢迎。善于挖掘社会、科技发展的实际问题转变为小组课题,提高学生信息利用格局。

张凌先,副研究馆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情报专业,从教30余年,信息素养资深教师之一,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内容精益求精,颇受好评。善于针对社会热点设计教学环节,采用翻转课堂、课堂交互创新教学,培养学生课程知识的落地能力。

黄胜华,从事教学十余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教学工作中,2011年进入同济大学图书馆工作,参与科研项目数项。谙熟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沟通技巧,善于把握学生需求,转变为教学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知度。

 

timg (1)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