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您的反馈是什么?

   取消
馆长信箱 咨询反馈

新闻动态

【寻根图书馆】告白同济113周年校庆:图书馆溯源
  发表时间:2020-05-20  阅读次数:2446

 

又是一年520

让我们在图书馆三校区五馆舍

一起表白同济113周年诞辰

图书馆作为学问的研习之所

托起了大学的思想之舟

扬起了学子的理想之帆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让我们继续开启寻根图书馆的旅程

追溯图书馆成立初期的往事

113周年同济深情告白

193431日图书馆正式成立

八十六年风雨同舟,八十六载励精图治

图书馆始终围绕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师生

图情济世,守护智识的初心不改

书海同舟,服务师生的宗旨不忘

馆以问学,发展教育的使命永济

 

1

图:1934年,学校图书馆外景

 

在同济大学建校初期的20多年里,既没有独立的图书馆馆舍,也没有统一的图书管理机构,更没有固定的图书经费。1908年,学校开始着手自建校舍,新校舍建成后设有藏书楼,由德籍教师募捐的一批德文医工书刊分别存放于藏书楼和宝隆医院。1917年,学校被迫迁至吴淞,在此后的新建校舍中也未考虑设置专门的图书馆,仅设立了工科图书室和中学部图书室,并各有一间房屋和一名管理员。其中,工科图书室有一个独立的大间,内有4000多册图书,面向师生开放,由管理员许怀仁负责日常管理;中学部图书室也是一个独立的大间,有8000多册图书,主要对中学部和德文科师生开放,大学部师生也可借阅,管理员王铭坎负责其日常管理;而医科图书则分散于宝隆医院、解剖学馆和生理学馆,主要供教师参考。建校初期,因无统一的管理机构,加之缺乏固定经费用于图书采购,图书数量增长缓慢;至19342月底,全校各图书室藏书仅有16866册,期刊398种,计3692册。

1927年,同济被列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首批国立大学,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19329月,翁之龙接任校长后,考虑到学校当时的各项设备已较完善,但图书资源已无法适应教学和科研需要,又适逢学校接收吴淞镇上的原中央大学医学院旧校舍并计划将附中的一部分迁入,学校便决定将原有的第六宿舍改建为图书馆。

1933年暑假,学校请图书馆学专家、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杜定友先生来校协助筹划图书馆内部各室的布局,并请建筑专家设计改建图样;当年11月,改建工程完工。改建后的图书馆共有两层,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楼上有馆长室、采购室、编目室、典藏室、会议室、教授研究室,左边为中文书库,右边为学生自修室(后改为学生参考室);楼下为图书阅览室、期刊阅览室、阅报室,左边为西文书库,右边为期刊库,全馆共有100多个阅览座位。同月,翁之龙校长聘请王味根为首任图书馆馆长。王味根到任后积极策划和落实新馆管理机制及人事安排,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编制图书经费预算,并建立了图书委员会。新成立的图书馆设馆长一人,直属校长领导;下设购订、编目、典藏、阅览和杂志等五个部,各部设主任,由魏以新主持购订部并兼管杂志部,王铭坎主持编目部,许怀仁主持典藏部并兼管阅览部;各部另有馆员、助理员、练习生和工人若干。19341月,工学院图书室和中学部图书室合并迁入新馆;经过全体馆员近两个月的通力协作,图书整理及编目调整工作顺利完成,学校图书馆于193431日正式向师生开放阅览。

 

2

图:1934年,图书馆鸟瞰图

 

3

图:1934年,图书馆中文书库

 

4

图:1934年,图书馆西文书库

 

5

图:1934年,图书馆期刊阅览室

 

6

图:1934年,图书馆报纸阅览室

 

7

图:1934年,图书馆自习阅览室

 

图书馆成立后,第一年即采购中文图书4647册、德文图书974册等,共计5621册,并订购期刊100多种,所支图书经费占1934年学校全年经费的3.7%,在当年学校经费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已属相当不易。1935年,图书馆下设的5个部改为三个股,第一股负责各类书籍、期刊的订购,第二股主管编目,第三股承担书库和阅览室的管理,同时在医学院后期、附中和附设高职分设图书阅览室,并开始采用杜氏分类法对图书进行分类。19377月,全校已有藏书45000册,期刊460种,工作人员10人,图书馆的管理机制也日趋完备。

至此,图书馆已建立了初具现代化的图书编目和管理制度,紧密结合同济大学的德语教学和医、工学科特色,服务全校师生的教学和研究,积极探索同济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发展之路。

 

“寻根图书馆”是嘉定校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嘉小图”最新推出的文化专栏,旨在深入挖掘同济大学图书馆文化,通过对同济大学图书馆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介绍,展示同济大学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和精神培育,拓展图书馆文化育人途径,助力通识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欢迎师生校友积极投稿或提供线索(投稿邮箱jiaxiaotu@yeah.net)。

 

本文图片来源于同济大学档案馆馆藏。

 

供稿:周黎萍

编辑:王莉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