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教育交流沙龙回顾】“跨学科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与实践”学术交流沙龙回顾 |
发表时间:2019-12-12 阅读次数:1976 |
上海市高校图工委信息素养教育学术沙龙在同济大学图书馆举行 ——“跨学科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与实践”学术交流沙龙回顾
2019年12月6日上午,由上海市高校图工委信息素养工作组主办,同济大学图书馆承办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与实践”学术交流沙龙在同济大学博物馆二楼闻道堂举办。来自上海市22所高校图书馆的50余位信息素养教育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教育一线教师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参加本次沙龙的主要领导有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应峻、同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何青芳、上海市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王松林、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馆长彭骏、副馆长柳丽花。同济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研部主任刘玉红主持了本次沙龙。
沙龙围绕教育部近期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展开主题交流和讨论,该文件强调多学科思维融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应成为本科教学改革的目标。本次沙龙采取主题报告、小组讨论及汇报发言、馆长点评相结合的形式,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下当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内容架构和创新实践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享和讨论。
沙龙主题报告环节,同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何青芳首先做了《对于<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点思考》的主旨报告,她对《意见》的指导思想、建设内容、实施计划等内容进行了深度解读。《意见》指出,“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大有可为,一方面,“依据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的目标,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也应该树立一流课程建设的目标;另一方面,《意见》中基本原则所提“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性”等内容也正是信息素养相关课程改革创新的方向。与此同时,她认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强化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通过信息检索,提高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增强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何青芳副馆长还分享了同济大学图书馆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实践案例。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高协老师做了《多元泛在的育人模式创立与实践》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上海交通大学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详细阐述了上海交大图书馆在全面保障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多元泛在措施:以“学校文献资源中心”、“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学习生活的第三空间”三重定位的本科教育教学支撑体系,通过“价值引领、支持教学、助力学业、文化育人、培育创新”多方面开展保障本科教育教学的服务;又介绍了一体两翼的多元泛在育人模式,一体是“全方位的综合服务育人体系”,两翼分别是“多维度支持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和“文化育人培养创新型综合性人才”。高老师还分享了上海交大图书馆特色育人品牌案例,主要包括思政教育支持服务、元素养培训体系、智慧泛在课堂、新型育人空间、阅读推广活动和科创实践支持服务。多元泛在的育人模式创立与实践,受到上海交大师生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成效。
来自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张敏老师以《信息素养教育促进高校达成培养目标的思考与探索》为主题,分享了复旦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张老师从“图书馆如何助力本科生教育”的思考讲起,针对复旦大学目前“2+X”本科生培养体系,详细讲述了信息素养教育在其中教育举措和服务举措。其中“2”是指复旦大学从“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两方面夯实本科生个人发展基础,“X”是指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创业”等多元发展路径,复旦大学图书馆针对学校以上培养模式,从信息素养教育角度,提供了“通识课程”“医学专业课程”、“学科馆员专业课程嵌入”、“文献指导与论文写作”、“复旦学院信息能力提升计划”、“图书馆系列培训”等多项教育和服务方式。张敏老师根据《意见》的建设内容要求,提出通过“目标导向,课程优起来”、“改革方法,课堂活起来”、 “政策激励,教学热起来”、“提升能力,教师强起来”四项措施推动信息素养教育一流课程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资深教师郭劲赤进行了《移动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几点思考》主题发言,郭老师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积极探索更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在移动环境下,MOOC、直播课等受到学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提出如何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使更多的人接受到信息素养教育。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周琼老师分享了该馆《学术训练营——跨学科人才培养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一次实践》案例,以该校研究生部发起的一个双一流子项目“学术训练营”为实践案例,图书馆契合学生需求,通过学术讲座、工作坊、学术沙龙等形式,基于项目研究全过程,提供了研究方法和信息素养方面的系统培训。周琼老师认为,在当前时代发展要求下,高校图书馆应当创造跨学科的研究环境,让学生能主动融合,培养学生交叉学科的意识。沙龙主题报告阶段,工作组还邀请了爱思唯尔公司田慎鹏博士主讲了在助力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爱思唯尔的产品策略及跨学科尝试。
沙龙的第二项议程为小组讨论,围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与服务的创新举措”主题,下设四个关键问题,每个小组就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和汇报。在小组讨论环节,无论是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方向的议题,还是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创新、或是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等议题,大家踊跃发言,根据本校及自己业务情况,提出个人观点,同时也对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展开了热烈的碰撞。讨论环节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直呼时间不够,直至讨论时间结束大家还意犹未尽。如第二小组讨论议题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创新有哪些?复旦大学根据大学生创业需求,开展专利市场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术发展方向的需求,整合图书馆和学院的师资,采用课程+讲座+嵌入式教学模式,弥合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差异;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信息分析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等;同济大学图书馆采取通识与分级教育,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对信息的评估与利用能力,教学中抓社会热点案例等。
在馆长点评环节,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图书馆的王松林馆长和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的彭骏馆长进行了精彩点评。王松林馆长认为,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到来,我们要有前瞻性的眼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能做什么,怎么去做,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他认为首先应思考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以确定不同层次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同时他认为不同类别的高校,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时,应该有差别化的教学形式。彭骏馆长认为,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时期,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呈现出学科化、素养化、网络化、多样化、个性化、平台化等特点。两位馆长的点评将本次沙龙的交流推向高潮,也就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和现状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为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沙龙在意犹未尽的高潮中结束,与会成员普遍认为,这是一场务实的、有很大收获的活动,希望上海市高校图工委以信息素养工作组为平台,多组织业内人员的学术和实践交流活动。同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何青芳作总结发言。根据各校的需求,明年信息素养教育沙龙的议题及承办高校也初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