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晚,闻学堂迎来了《言·象·意——汉字的传承与传播》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刘钊就“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场上座无虚席,古文字爱好者们齐聚一堂,共同领略中国古代文字的魅力。

刘钊教授对“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古文字,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文字,其学术含义指的是地下出土的商代至汉武帝时期的文字。而出土文献则是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出土”,这也决定了其内容相较传世文献更为真实准确。接下来,刘钊教授对诸如“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的关系”、“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不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使大家对古文字和出土文献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

刘钊教授还介绍了古文字研究和发展的当前形势。近年来,出土资料呈现“井喷式面世”的境况,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成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不仅如此,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发来了贺信,表明了国家领导人对古文字研究的重视与关心。另外,藏简的高校数目也很多,大大推动了古文字的研究热潮,与此相关的专业刊物也有许多。众多方面的因素都使得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变得更加便利、广泛和深入。

古文字和出土文献都有哪些载体和内容呢?首先,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的载体非常广泛,动物骨头如龟甲、牛的肩胛骨、鹿角,还有青铜器、竹简、帛书、玺印、瓦当等都可以作为古文字的载体。正是载体的广泛,才使得古文字能够保存更多的古代历史,记录下更加丰富的内容。对于内容方面,刘钊教授举了许多例子加以说明,例如中国最早的“流星雨”记录,以及一些生动有趣的古代故事等,期间穿插着对各地风土人情的介绍,增加了许多生活情趣。
经过刘钊教授的悉心讲解,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显而易见。它能够对传世典籍中的词汇加以重新解释,颠覆过去的传统认识,对传世文献进行重要的修正与补充;同时还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理解古代人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的研究意义非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文字:杨嘉祺
图片:秦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