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您的反馈是什么?

   取消
馆长信箱 咨询反馈

新闻动态

闻学堂讲座 | 回顾: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变迁
  发表时间:2019-11-21  阅读次数:1871


1116日,望道讲读会特邀“我们的国家”系列丛书之《疆域与人口》的作者、著名学者葛剑雄做客闻学堂,带领我们走进历史中的中国疆域,从中国疆域历史了解我们的中国。


讲座伊始,葛老师先进行了一个“概念辨析”——“中国”本是一个名称而非国家名。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中”本是一面用于召集部队的旗帜,由于部队集合时旗帜成为中心,“中”产生了“中心”之意而“国”由口、土地、守护土地的戈与围墙组成。直观而言,“围墙围起,有人守候的一群人生产生活的地方”即是“国”。最高统治者所在的国才有资格称为“中国”,“宅兹中国”即意为占领中心之城。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中国”这一概念的含义也发生了流变。到了今天,“中国”从政治、民族、文化、地理或地域方面而言,意味着一个国家名称(区别于仅仅指代疆域的一个“概念”),包含了所有民族,今天的中国文化应当包含所有民族的文化,其区域应当包含整个国家的疆域。


接下来,葛老师通过不同时代的“中国地图”对我国疆域范围的变化及“中国”概念的流变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释。


葛老师指出,虽然与现在的疆域相比秦朝的“中国”要小许多,但这是首次形成中国完全统一的疆域汉朝奠定空间基础与今日中国领土相比,“缺”了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东北。到三国时期,中国地域相较于之前有紧缩。唐初除青藏高原、东北最北外,疆域都超过今日。唐诗中很多地名都在今日的国界之外,如著名的“铁门关”之一就在乌兹别克斯坦。而宋朝则都处在一种“小统一大分裂”的局面——北宋时期北面西面的许多疆域仍是辽等其它国家疆域,南宋时也面临契丹人的金朝、西夏、蒙古人、辽朝单于等诸多势力。元朝时(公元13世纪中期),西藏设立宣政院做管理之用,这便是我们如今所说的“西藏自古以来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之起点了。


讲到明朝时,葛老师特别提醒中朝边界首次变成以鸭绿江为界。明朝大体继承了元朝的疆域西藏建立了三个大机构;此时东北并非正式行政区,而是处于民族自治的状态。清朝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第一次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台湾府”。而清朝也达到了历史上最稳定、真正统一的疆域。在内地有“省”的设立,而不易统治之处则设立了“将军衙门”。


鸦片战争后、民国年间,一系列条约与土地的割让,使得疆域不断后退。清朝后期、民国前期,外蒙古仍在疆域范围内,中国的疆域仿若一片秋海棠的叶子。而在1946年沙俄支持下外蒙古独立后,才成我们今天所熟悉“雄鸡”。


讲座最后,葛老师指出中国能够达到最大疆域并维持基本稳定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等因素;而清朝大量国土沦丧的主要原因则为闭关锁国的影响东北封禁的教训“四裔”观念的消极影响(库页岛)帝国主义瓜分和大国交易的牺牲品。历史带来的不仅是经验,还有教训。今日中国之疆域稳定,除了把握合理的“度”以外,国力的稳步提高毫无疑问也是十分重要的。


两个小时的讲座时间有限,但葛老师仍然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为我们勾勒出一副清晰而又复杂的疆域地图。同时,让我们得以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对于当下和未来都有所思考!


讲座嘉宾介绍:


葛剑雄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参事,长期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环境史等方面研究,著有《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等著作论文。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常委,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文字 王美绘

摄影 孙少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