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尽华年,润物无声育桃李——老师,谢谢您! |
发表时间:2019-09-10 阅读次数:1244 |
花木园丁育,春和沐惠风。讲台三尺阔,国运万钧承。蜡炬燃心血,徳能启童蒙。人伦尊父母,师道敬先生。——王智钧《教师节》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他们教会我们成长,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在我国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感念师恩,道一声“老师,您辛苦啦,谢谢您!” 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的劳动。古人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所谓“尊师”,并不仅是对老师个人表示敬意与慰劳,更重要的是对老师所传授的“道”表示重视。 在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着“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的高度评价。如今,师生的关系有了新的定位,但老师的“孺子牛”精神没有变。 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办大学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沈祖炎教授从教时间超60年,累计培养13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现已成为国内外高校、设计院、施工企业、研发机构、房地产企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等单位和行业的骨干和领军人物。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教育功臣”奖获得者——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教授经常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作为一名科学家,我能为研究的学科做些什么贡献;作为一名教师,我能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能给这片养育我的土地奉献什么样的回报。”为了回答好这三个问题,郑时龄院士在教学生涯中,坚持用脑、用心也用手,把教书育人作为神圣的事业,在学科发展、学生成长、城市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只为推动“更好的建筑,更好的城市,更好的未来”。 讲台上,书桌边,寒来暑去,洒下心血点点。浇花朵,育桃李,春华秋实,奉献赤诚一片。在同济,老师们兢兢业业,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很多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除了国家级、市级的奖项,历年来,还有很多教师荣获“同济大学育才教育奖励金”优秀教师奖、“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奖励金”教师奖、“名课优师”等奖项,有校友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国家级奖项。老师们“春风化雨尽华年,润物无声育桃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写满了同舟共济、严谨、勤奋、谦逊、求实…… 同济大学图书馆从2018年开始,陆续在“同济大学图书馆”微信号结合本馆数据库资源,推出“与名师相约”专栏,汇聚天下名师,正是坚信每一场讲座都是一扇窗,推开它,或许会让观者看到另一个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莫忘师恩,祝同济的老师们以及天下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与名师相约”往期链接 黄孝光:金庸小说为何如此令人着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