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书塘 | 诗忆端午 |
作者:姜婷妍 发表时间:2019-06-06 阅读次数:1891 |
大多数人的眼里,端午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江、愤懑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而生,这固然不错,但其实,“端午”一词早在西晋就出现在《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对于端午的起源,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种说法,直到现代,被学者们广为流传接纳的是其源于天象崇拜的说法,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起源于古老的星象文化,也在发展传承中增添了许多的人文哲学,直至今天成为节俗丰富、内涵深厚的中国传统节日。 悠悠千年,端午节早已与诗词碰撞出绚丽的火光,而端午本身,也在人间的烟火气里沉淀,与人同生、与诗词相融,成为了一首独自在时间里歌唱的诗。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在今天提到端午,想到的是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而与我们站在时间对岸的古人在端午描绘出了“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别样清新景致,体验到了“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传统民俗,见证了“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的水上竞渡,品出了“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的哀思…… 诗词与端午的情缘从未间断,我们在与端午相关的诗里可以感受风俗,体验民间风俗的变化更替,可以享受美景,既看到江南的五月里绵长的雨,又看到北方人“午时水饮一嘴”的豪迈,还可以看到诗人的种种情思……端午与诗词的相融,让诗词成为了记录风俗、抒发忧思的载体,也让端午在传承里不断发展变化。本期“半亩书塘”我们选取了三首诗词,与你共话端午。有限的诗词里,我们只能传达有限的端午趣味,更多的故事,还有待你在诗词中细细品味探索。
(一)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浴芳兰、缠彩线、挂小符,宋代的端午民间习俗已经十分丰富,“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极具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正如词中“流香涨腻满晴川”,沐浴芳兰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节日气氛,可见传统文化在当时的发扬光大。 五彩丝线系臂、又以神符挂鬓,辟邪驱鬼、通宵神明,其实这些与现代人用五彩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都是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中端午辟邪、祭祀求福的继承和发展。
(二) 端阳后一日里人送角黍酒至 陈献章 荷瓢童子问谁家,老妇檐前驻纺车。 角黍唤回端午梦,还从艾盏得松花。 自古以来,宰牛献祭的风俗延续久远,宰牛放在祭坛上,长角弯弯向上。有专家考据,角黍,即粽子,之所以包成牛角状,即是因为远古之人祭祀祭神以牛角,他们认为角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是连接人与神的灵物。于是,人们在采用五谷祭祀社稷神时,便将五谷包裹成角的形状。到了晋代,粽子由祭祀祖先和仙灵的祭祀品演化为了端午节的食品。 如果四季有味,那农历的五月就是艾草和粽香,小小的角黍,便把人带回五月的端午。
(三)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五月,似火的榴花、在细雨中低垂的杨柳、彩线缠绕的粽子,还有房内的深闺女子,在“榴花”、“杨柳”、“角粽”的端午标志物烘托下,闺中女子与景成画,引人遐想。 端午时节,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驱邪避害,山西谚语有云:“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这一习俗,传承至今。在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其中说:“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可见,在端午的悠久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饮下雄黄,不时听到窗外树丛中的黄鹂歌声,窗内的女子惊醒,也许唤醒的,是一个关于端午的梦。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到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共同庆祝的节日,端午元素也在不断丰富。日本有日本粽子和柏饼、朝鲜半岛有“江陵端午祭”、赛龙舟不断在英国、德国扩大影响力…… 而在中国,端午与诗词共生长,在时间的沉淀下,自然成诗——一首千年的诗。
本期文字 / 姜婷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