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您的反馈是什么?

   取消
馆长信箱 咨询反馈

新闻动态

礼敬中华•名家讲坛丨讲座回顾:大学之道
作者:孔繁兴  发表时间:2019-06-03  阅读次数:6153

530日晚中法中心,闻学堂和同济书店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向大家讲述何谓大学之道。李山教授风趣幽默,娓娓道来,详细分析了《大学》一文,提出对“修身”“诚意”“正心”等种种概念的见解,并将阐明了《大学》在今天的意义所在。

1

大学小学之辨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对大小之学作了区分:小学者,“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者,“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如果说小学是启蒙之学,那大学就是内在成就德行、外在成就一番事业的成德成人之学。

 

内圣外王的渊源

《大学》一文讲求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即一个人活在世上基本的追求,中国人做人的基本格局乃至追求的基本情调。“内圣外王”一词,出自《庄子·天下》,此一思想模型,则出自《尚书·尧典》和《诗经·大雅·思齐》。

《大学》根植于周代的礼乐文化,而内圣外王的格局也产生于周代。而周代人确立了一种文明的方式来治理天下——提出德治,即用德行政治安顿天下。周用血缘将国和家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在此语境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的格局才能被提出。

内圣外王是一种理想,是努力的方向。在古代,贵族读《大学》是为了“治天下”。在今天,则可以为我们如何做人提供借鉴,“什么样的人格,成就什么样的事业”,它不是教我们如何领导人,而是“内修一点心性,外做一点事情”。

2

内容解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家都同意、都追求的事情,就是明德的范畴。《尚书》中的明德是“如保赤子”,要像爱护小孩子一样对待臣民。

亲,同“新”,意为使人民的文化不断更新、提高。

至善,完美的境界,是我们对于“明德”、“亲民”无止境的追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身,是一个中国的哲学概念。《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古人认为,身体不是自己的,不能随意毁之,要好好活着,保持完整的身体。

而修身,则是让人性控制动物性,让行为符合礼仪的要求。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诚意,就是不欺心。谦,同“惬”。顺应自己的想法,恶所恶,好所好,人也会变得惬意。而诚意中也含着儒家的一个判断,即人都有超功利性的是非心,即良心,诚意就是让良心替自己作主。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就是方正之道,简而言之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你身居何处,对上下级都应该做到这一点。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这句话论述了德与财的本末关系,也表明“藏富于民”的观念。

3

《大学》教导古人如何平天下,但如今的人读来,也能领悟到做人的智慧。李山老师在最后总结了《大学》对于今人的启示:“内圣”,要控制脾气,祛除偏见,让人性控制动物性;“外王”则涉及钱财问题,要让财富放在民众手里。

 

4

校董张松代表主办方 向李山老师赠送闻学堂纪念品

 

5

现场观众提问互动

6

讲座结束后 李山老师为现场观众签名

文字 / 孔繁兴

摄影 / 朱颖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