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栏目
|
二级栏目
|
备注
|
首页
|
新闻动态
|
|
公告通知
|
|
相关链接
|
|
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
组织结构组织架构
|
|
学术委员会
|
|
领导简介
|
|
学术队伍
|
研究人员
|
|
行政人员
|
|
科学研究
|
研究方向
|
|
科研动态
|
|
研究成果(前后台都能上传)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获奖及荣誉
|
科研平台
|
仪器设备
|
图片+文字
|
开放交流
|
开放课题
|
|
技术咨询
|
|
国际合作交流
|
|
联系我们
|
|
人才招聘
|
研究人员
|
|
行政人员
|
|
资料下载
|
开放课题资料
|
后台上传
|
设备资料
|
后台上传
|
其他资料
|
前后台都能上传
|
其他说明:
(1)设置登录功能并根据不同身份赋予不同权力;
(2)设置搜索功能;
(3)设置中英文网站;
(4)网站色调为蓝色,logo放置同济大学logo+民航局logo。


红色是有完整资料的;
蓝色是资料不完整的;
黑色是没有资料的。
新闻动态
2015年,实验室支待依托单位,携手美国普渡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德国宇航中心、达姆斯特工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10余所国际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了“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聚焦交通安全重大需求,围绕交通系统的“人—车—路—管理”核心安全保障问题开展研究。


2017年,同济大学联合了包括上海申通地铁、上海建工集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ESRI公司等在内的141家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单位及个人,共同成立了“中国智慧基础设施联盟暨全球智慧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实验室作为机场飞行区设施耐久方面的核心力量,参与该联盟的建设与运行工作。

2017年同济大学与德国宇航中心交通系统研究所(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t
DLR)建立“同济大学—德国宇航中心交通安全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双方将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开展国际教育与科研合作,共建“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加强在交通安全分析、交通安全规划、基于驾驶行为的公路安全设计、交通安全管理、车路协同系统等研究领域的全球范围合作,将实现中德双方在安全和环境领域的紧密合作,促进建立国际化的合作研究团队和年轻优秀学者的培养”。


2018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上,同济大学“民航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重点实验室”获中国民用航空局授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民航重点实验室主任凌建明,副院长、实验室副主任赵鸿铎及机场领域师生代表参加了授牌仪式,出席了民航科教创新高端对话会。“民航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重点实验室”代表同济大学参加了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


公告通知
相关链接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https://tjjt.tongji.edu.cn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凌建明教授课题组https://jmling.tongji.edu.cn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道路与机场工程系https://dljc.tongji.edu.cn
同济大学https://www.tongji.edu.cn
中国民用航空局http://www.caac.gov.cn/INDEX
实验室简介
同济大学“民航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重点实验室”为中国民航局于2018年1月首批认定的14家民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之一。实验室依托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历史悠久,积累深厚,影响广泛。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民航机场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在飞行区设施性能感知、长期性能分析理论、全寿命保障技术和运行安全管控等方面的研究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民航、军队和地方的科技进步奖项,主编了多部技术规范和指南,为我国民航机场建设和安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开设了机场工程相关课程,为我国民航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国内外影响广泛。
起源:1914年同济大学设立土木科
1952年:开始招收“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工程”专业本科生
1981年:获得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授予权
1982年:成立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1985年:获得我国第一个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点授予权
2001年:成立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2003年:成立机场工程研究中心
2013年:成立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实验室
2017年:获批民航重点实验室
组织架构
1.实验室规章制度及运行情况
(1)实验室已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本实验室实行相对独立的建制、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的人事管理办法和专门的经费管理办法,运行经费稳定、充足。
1)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决策机构,主要负责把握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审批开放基金课题等。

重点实验室组织架构图
2)实验室已实行了日常实时信息化管理模式,“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教学实验课程网上预约系统”,统一安装了门禁系统和实验过程实时监控系统,有效保障了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提高了管理服务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重点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示意图
3)实验室固定人员做到了定岗定编。实验室管理人员实行定岗定责制,绩效奖金与工作业绩考核相挂钩。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出台了一整套管理办法并落实执行。如《实验室管理人员手册》,《实验室日常工作检查考评表》《实验室岗位年终业绩考核表》,通过日常工作考评、年终业绩考核、奖励机制的实施,提升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4)实验室运行经费来源依托单位同济大学拨款的实验室运行经费,以及“985”专项、中央高校修购基金、高峰高原学科等的重大专项经费支持。近三年的运行经费平均60万/年,经费使用严格按照财务相关规定执行,实行专款专用。此外,实验室设备在“同济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对外技术有偿服务收取费用,按《实验室测试费使用规定》进行使用,保障了实验室高效可持续发展、实验设备的高效运行,激励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动性。
(2)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健全为规范和加强实验室运行的管理工作,使实验室各项工作有章可依,规范化管理,逐步完善健全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
1)实验室主任聘任及考核办法
2)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工作章程
3)实验室固定人员管理办法
4)实验室流动人员管理办法
5)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与管理办法
6)实验室科研成果管理办法
7)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8)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
9)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
10)实验室网络安全管理条例
11) 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
12)实验室培训管理条例
13)实验室收费管理制度
14)实验室外来人员参观管理条例
15)实验室管理人员手册
(3)同济大学对实验室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已入选“高峰学科”建设及“双一流”学科建设队伍。同济大学对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验室的创新发展非常重视,确保了实验室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需求,加快交通学科自主创新和发展。
主要措施:
1)同济大学支持实验室的稳定发展,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建有5000平米以上的集中的实验室大楼,满足科研及教学的实验用房需求。
2)同济大学在资金上保障设备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在985二期建设中支持实验室顺利完成APT、驾驶模拟平台的建设,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世界顶尖水平的科研平台;保障实验室的持续发展,根据实验室发展需求,在学科建设、教育部修购项目中提供资金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更新和维护。
3)在后勤保障方面,组建以交通运输学院实验室牵头的大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障中心,保障了高精尖专业设备的正常运行,满足团队的创新实验的使用需求。
4)同济大学为了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社会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同济大学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办法》鼓励团队使用学校各学院的开放设备开展创新研究。同济大学设立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开放测试专项基金,资助经费短缺的教师申请基金资助教师完成实验研究。
学术委员会
|
姓名
|
职称/职务
|
工作单位
|
主任
|
王复明
|
教授/院士
|
郑州大学
|
委员
|
李强
|
研究院/总工
|
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
|
委员
|
蒋作舟
|
高工/原司长
|
中国民航局机场司
|
委员
|
刁永海
|
司长
|
中国民航局机场司
|
委员
|
姚仰平
|
教授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委员
|
左洪福
|
教授
|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
委员
|
李金良
|
教授级高工/副总工
|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
委员
|
苏新
|
教授级高工
|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
|
委员
|
方守恩
|
教授/校党委书记
|
同济大学
|
委员
|
孙立军
|
教授
|
同济大学
|
委员
|
凌建明
|
教授/院长
|
同济大学
|
委员
|
赵鸿铎
|
教授/副院长
|
同济大学
|
王复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水利工程学科组成员、河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期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果“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快速检测维修整套技术”、“高等级公路无损检测与CAE技术”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非水反应高聚物注浆防渗加固成套技术及装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李强,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研究员,国家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中国民航局机场工程民航科研基地主任,中国民航局特聘专家,中国民航局科技委委员、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部级科研项目和技术规范编写20多项,主持重大工程前期研究和实验30多项,主持民航机场规划和设计20多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著40多篇。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1次,部级优秀设计二等奖2次。荣获国家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蒋作舟,中国民航局机场司原司长,高级工程师。历任中国民航机场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院长,民航局机场司(基建司)总工程师、副司长、司长,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主要从事民用机场规划、设计、管理等。2000年获建设部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曾负责或主持国内主要机场的总体规划、航站区及航站楼方案评审,以及机场项目选址、预可研报告、可研报告评估等工作;中国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机场工程分支副主编,参与《机场总体规划规范》的编制,以及部分民用机场设计规范、标准的审查。

刁永海,中国民用航空局安全监察专员兼机场司司长。先后在中国民航机场设计院、民航局机场司和发展计划司工作,主持完成了中国多个大中型机场的规划设计审查和多项行业规章、标准、规划的制定工作,参与了北京新机场选址、立项、总体规划和初步设计审批,并组织了多项机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方面的课题研究,具有较丰富的经验。

姚仰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副主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从事岩土本构关系、机场高填方变形和稳定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50余篇;编著5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5项。获北航“十佳教师”、“教学名师”等称号。

左洪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首批特聘专家,国家民航局科技委委员、特聘专家。主要研究航空发动机预测与健康管理;飞机系统测试性分析、故障诊断与维修诱导;飞机备件预测、库存控制与供应链管理;系统安全性分析与适航评估验证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等方向。

李金良,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上海机场集团技术中心主任,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用航空局特聘专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机场工程民航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交委科技委员会委员。参与同济大学本科课程《机场规划与设计》和研究生课程《机场总图及场道工程》的教学工作,为机场工程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咨询和指导。主持完成国家863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多项。参与浦东国际机场选址及一、二、三期工程规划与建设管理,虹桥机场T1航站楼扩建工程、虹桥机场扩建工程以及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虹桥东片区综合改造工程等的规划及建设管理。多次获得中国民用航空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苏新,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教授级高工,机场工程科研基地副主任;兼任国际民航组织机场运营与服务工作委员会道面分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全国沥青混凝土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航局中青年技术带头人。10多年来,在民航机场道面设计、检测领域开展系统研究,主编《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是国内民航大部分机场沥青混凝土道面工程的主要设计者和技术顾问。2001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多次获得民航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方守恩,同济大学教授,校党委书记;兼任科技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总体专家组组长,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全国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专家组”组长,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道路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道路交通安全、道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近年来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和教育部、交通部、公安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的其他科研课题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三等奖多项。

孙立军,同济大学教授,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道路交通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道路设施管理系统、路面结构与路面材料以及交通信息系统与交通战略管理。研发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路面管理系统,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两层路面结构反演分析解的唯一性问题,建立了基础设施的管理理论和系统化方法,首次测定了动水压力的数值大小和变化规律,发现了高等级重交通路面中沥青的迁移现象,建立了沥青路面的结构行为理论;发明了沥青改性的系列化技术,解决了沥青存储稳定性的难题;提出了联锁块铺面的结构承载力理论,创立了我国联锁块铺面设计方法。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20余项。

凌建明,同济大学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公路学会道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航总局机场工程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道路工程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40余项,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他成果获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6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90多篇);出版论著6部;曾担任7个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科学或技术委员会主席,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或大会报告2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9项。主编行业标准3部,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9部;合作研发国家级一级工法1项。凌建明教授面向新一代大型飞机,开拓了机场道基-道面结构体系非线性空间响应及其影响的研究,主持建设我国首个现场级跑道性能感知系统,创建了基于累计损伤原理、空间通行-覆盖理论、三维结构分析的道面结构设计与评价新方法,研发了我国第一个机场道面管理系统及其通用组件。道面设计新方法已在全国20多个民用和军用机场工程中得到应用;道面评价新技术已用于全国130多个机场;中国机场道面管理系统已形成行业示范。成果支撑了我国第一条F类机场跑道、第一个大型军用运输机场的建设,以及第一条多次加铺跑道的不停航改造,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赵鸿铎,同济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铺面智能化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近年来提出了“零伤害、零延误、零维护、零排放、零失效”为内涵的未来交通五维趋零愿景,提出了智能道路的内涵、技术架构和路联网(R2X)概念,构建了智能飞行区及智能跑道的技术框架。致力于压电式路面能量收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集材料,结构选型,器件组装和路用性能的一系列成果。将铺面的装配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研发了基于分布式光纤的智能铺面驱动技术。并与中国交建集团合作研发面向自动驾驶的智能道路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了20余项来源于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交通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多项关于铺面交通荷载、铺面结构、铺面预防性养护和铺面排水等方面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纳入国家一级工法1部、行业标准3部、地方标准1部。依托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篇,参与出版教材3部。

领导简介
主任
凌建明:
凌建明,男,1966年11月生,博士,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留校任教,曾荣获全国高等院校优秀骨干教师、上海领军人才、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优秀学者等称号,目前担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公路学会道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航总局机场工程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道路工程委员会委员等。二十多年来,凌建明教授在路基工程、机场工程两个方向领导团队开展科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40余项。“滨海地区粉细砂路基填筑与长期性能保障技术”、“岩溶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型军用运输机场场道工程建设新技术研究与应用”、“高原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支撑技术”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他成果获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6项。已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90多篇);出版论著6部;曾担任7个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科学或技术委员会主席,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或大会报告2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9项。主编行业标准3部,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9部;合作研发国家级一级工法1项。
在路基工程领域,凌建明教授针对现代高速重载交通,领导我国道路和机场路基动力行为及动态性能指标与参数的研究,率先建成了状态可调、自动感知、国际领先的大型路基-铺面结构试槽与加速加载试验平台,建立了滨海地区、岩溶地区、高原山区、华北山区等特殊路基的变形控制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路基-铺面协调设计新方法。成果纳入《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在全国50多条高速公路工程中推广应用,有效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在机场工程领域,凌建明教授面向新一代大型飞机,开拓了机场道基-道面结构体系非线性空间响应及其影响的研究,主持建设我国首个现场级跑道性能感知系统,创建了基于累计损伤原理、空间通行-覆盖理论、三维结构分析的道面结构设计与评价新方法,研发了我国第一个机场道面管理系统及其通用组件。道面设计新方法已在全国20多个民用和军用机场工程中得到应用;道面评价新技术已用于全国130多个机场;中国机场道面管理系统已形成行业示范。成果支撑了我国第一条F类机场跑道、第一个大型军用运输机场的建设,以及第一条多次加铺跑道的不停航改造,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副主任
赵鸿铎:
赵鸿铎,男,1976年1月生,博士,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留校任教,现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同济大学智能驾驶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铺面智能化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近年来提出了“零伤害、零延误、零维护、零排放、零失效”为内涵的未来交通五维趋零愿景,提出了智能道路的内涵、技术架构和路联网(R2X)概念,构建了智能飞行区及智能跑道的技术框架。致力于压电式路面能量收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集材料,结构选型,器件组装和路用性能的一系列成果。将铺面的装配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研发了基于分布式光纤的智能铺面驱动技术。并与中国交建集团合作研发面向自动驾驶的智能道路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主持或参与完成了20余项来源于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交通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多项关于铺面交通荷载、铺面结构、铺面预防性养护和铺面排水等方面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纳入国家一级工法1部、行业标准3部、地方标准1部。依托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篇,参与出版教材3部。
副主任
袁捷:
袁捷,男,1971年2月生,博士,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留校任教,留校以来一直从事民用机场基础设施设计理论与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机场道面评价与管理、道面结构行为理论、高性能道面材料、机场道面建造技术等场道工程领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6篇,其中SCI索引论文9篇(4篇第一作者,2篇通讯作者),EI索引论文32篇(12篇第一作者,9篇通讯作者),编写民航规范5本(1本共同主编,3本参编,1本参审),共获得各级奖励7项(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9,1项民航总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7,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4/排名7,3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4/排名4/排名6),申请国家专利8项(1项第一发明人/公布状态),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了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86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研究人员
田雨
田雨博士现任同济大学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民航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兼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机场工程学科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湖北省归国青年发展促进会第二届理事。长期从事智能道路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以专题负责人身份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1项。依托研究成果,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EI论文7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5项。2018年获湖北省城市建设专业高级职务评委会认定高级工程师、入选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2017年获武汉市人民政府优秀博士称号,2016年入选武汉市重点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黄鹤英才”计划,2015年获“武汉城市合伙人”荣誉称号,2014年获普渡大学William
and Mary Goetz Graduate Fellowship。
陶泽峰
陶泽峰,研究领域智能路面结构,研究了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及其适应性,构建了考虑各向异性的粒料基层沥青道面变形控制理论和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已发表SCI/EI论文6篇。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工法1项。
行政人员
研究方向
(1)飞行区智能感知与仿真模拟
现代机场飞行区设施耐久和运行安全保障,离不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与系统。本方向主要研究飞行区基础设施的信息化(BIM)技术、飞行区设施、环境和移动目标状态的智能感知方法和系统,以及基础设施结构和材料行为的三维数值仿真和移动目标场面运行仿真等技术及系统。
(2)飞行区设施长期性能分析理论
理解设施结构与材料的长期性能,即性能随着环境和荷载作用的变化关系,以及各类损坏和损伤的产生机理,是保障基础设施耐久和自身安全的基础。本方向以场道为重点,研究设施损坏机理和长期性能衰变规律,耐久型结构和材料的设计、评价和预测分析理论。
(3)飞行区移动目标运行安全风险分析理论
保障飞机、服务车辆和服务人员等移动目标在飞行区的运行安全,是飞行区安全保障的核心。飞行区安全带有很强的随机性,系统复杂,需要有科学的分析分析理论予以支撑。本方向主要研究飞机、服务车辆和服务人员在飞行区移动时的安全风险源辨析理论、风险
(4)飞行区设施耐久全寿命保障技术
在掌握飞行区设施耐久性机理的基础之上,需要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研发结构、材料和相关保障技术,以实现飞行区设施的耐久、可靠。本方向以飞行区的场道为重点,主要研究长寿命场道结构和耐久型材料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方法及系统,设施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和设施的更新升级新技术。
(5)飞行区运行安全智能管控技术
基于信息感知基础以及风险理论,需要开发各类的飞行区运行安全管控和保障技术及系统。本方向拟以飞机运行安全为核心,重点研究飞行区设施、服务作业、工程施工和飞机滑跑的安全管控技术,研发跑道防入侵、移动目标冲突预警、飞行区安全风险管理等系统。
上述5个主要研究方向的逻辑关系如图

研究方向设置示意图
科研动态
近三年来,试验室先后承担国家和地方财政科技项目218项,其中国家与省部级重大课题60余项,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民航联合和青年项目39项,民航科技霆大专项1项、子课题1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
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
1、公路设施动态维护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2012AA112505)
2、基于信息感知的机场飞行区设施安全保障技术与集成示范(2012AA112506)
3、交通状态全息感知与交通战略实验室(2012AA112306)
4、综合交通枢纽多模式交通信息协同服务(2012AA112402)
5、面向主动交通安全的城市车辆在线位置服务技术(2013AA12A2.06)
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2项)
1、大雾冰雪条件下行车安全与通行保障技术及设备开发(2014BAG01B01)
2、高风险路段安全提示技术与设施开发(2014BAG01B01)
3、大范围路网交通协同管理技术及系统研发(2014BAG01B01)
4、城乡结合部和公路村镇段交通安全提升技术研究(2014BAG01B06)
5、智能联网诱导技术研究(2014BAG03B05)
6、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下高速公路安全设计技术研究(2014BAG03B05)
7、多尺度交通安全风险研判技术及系统(2014BAG01B04)
8、大范围交通流干预控制系统及设备(2014BAG01B04)
9、重点驾驶人交通行为分析技术及系统开发(2014BAG01B03)
10、重大突发事件分析与评估技术及系统开发(2014BAG01B05)
11、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响应与决策支持技术及系统开发(2014BAG01B05)
12、交叉口信号优先控制策略研究(2015BAG19B02)
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
1、机场复合道面结构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U1433201)重点项目
2、机场刚性道面结构动力行为感知、模拟与表达(51278364)
3、面向力学—经验法的沥青道面交通荷载空间分析方法(U1233123)
4、机场水泥道面接缝随机接触应力及损伤模型(51678444)
5、机场复合道面的层间力学性状及其演变(U1333104)
6、基于湿滑状态感知的沥青跑道抗滑行为解析与失效风险评估(U1633116)
7、重载港区联锁块铺面结构设计技术(51378394)
8、基于毛细流动扩散理论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行为研究(51378393)
9、沥青路面全温域疲劳性能评价及疲劳损伤临界点研究(51678443)
10、基于等离子微表处理技术的胶粉表征及其改性沥青研究(51578416)
11、交通系统仿真与实验(51422812)优秀青年基金
12、路面材料全频谱光学反射特性与评价模型(51508410)
民航科技重大专项(2项)
1、北京新机场智能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基于长寿命运行的机场水泥道面现代化建设成套技术研究
研究成果
1.论文
Assessment
of concrete pavement support conditions using distributed optical
vibration sensing fiber and a neural network(2019)
Analysis
of airfield composite pavement responses using full-scale accelerated
pavement testing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2019)
New
Test Method for Measuring Reflective Cracking in Hot-Mix Asphalt
Overlay Pavements(2019)
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geogrid reinforcement in unbound granular base(2019)
Evalu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controlled low strength material made of excess
excavated soil(2019)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状况指数两层次分区方法及适应性(2019)
刚性道面弯沉盆重心距离法及回归模型(2019)
机场智慧飞行区内涵、分级与评价(2019)
Correlation
and applic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roughness index and Boeing bump
index in runway roughness evaluation(2018)
Application
and criterion of IRI to evaluation taxiway roughness(2018)
Landing
gear cumulative stroke-based runway roughness evaluation(2018)
International
roughness index prediction model for thin hot mix asphalt overlay
treatment of flexible pavements(2018)
波音平整度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分析(2018)
刚性路面弯沉盆平均距离反演方法及综合分析(2018)
刚性道面弯沉盆重心距离法及回归模型(2018)
基于数据挖掘的民用机场水泥道面维护辅助决策模型(2018)
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techniques of highway subgrade safety in the operation
period(2017)
基于竖向加速度响应的机场道面平整度评价及IRI标准反演(2017)
不平整激励下机场道面和公路路面平整度评价综合分析(2017)
采用IRI评价机场道面平整度的适用性(2017)
考虑飞机运行特性的柔性道面累积损伤计算(2017)
高胎压下机场环氧沥青道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2016)
考虑水膜厚度影响的道面轮胎间动态摩擦模型(2016)
中美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加铺厚度设计方法对比分析(2016)
环氧沥青道面高温足尺加速加载动力响应(2015)
基于分布式应用策略的机场道面管理系统实践(2015)
沥青道面摩擦系数随水膜厚度的变化规律(2015)
2.专著
3.专利
一种低强度回填材料配合比的控制方法(发明,2012)
3.获奖及荣誉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滨海地区粉细砂路基修筑与长期性能保障技术(2016)
2、高原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支撑技术(2010)
3、大型军用运输机场场道工程建设新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
4、重交通沥青路面设计的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2009)
5、岩溶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2008)
6、城市交通智能诱导系统与关键技术(2007)
7、公路养护关键技术及系列装备的研究(2004)
民航协会科技奖:
1、复杂条件下机场跑道加铺工程技术研究(一等奖,2008)
2、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一等奖,2007)
3、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接缝病害防治技术研究(二等奖,2010)
4、上海机场道面管理系统开发应用研究(二等奖,2004)
其他省部级奖项:
1、公路路基结构性能与设计指标研究(中国公路学会,一等奖,2015)
2、西部地区耐久性水泥混凝土路面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公路学会,一等奖,2015)
3、环保沥青路面新材料研发与工程应用(教育部高校科研奖,一等奖,2014)
4、大型军用运输机场场道工程建设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军科一等奖,2006)
5、运营期路基安全监测与评价技术(吉林省科技奖,二等奖,2015)
6、区域公路网交通安全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江苏省科技奖,二等奖,2010)
7、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中国公路学会,二等奖,2015)
8、城市交通状态精准感知与协同管控(上海市发明奖,二等奖,2015)
9、上海崇启通道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中国公路学会,二等奖,2015)
仪器设备
 
实验室固定资产规模超过1.3亿元,其中道路与机场铺面加速加载实验平台、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全息仿真实验平台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结构全尺度铺面实验系统、沥青混合料性能成套测试系统、道路与铁道工程高频重载实验室、计算机断层成像仪、四旋翼无人机、自然驾驶实验平台、交通控制与仿真系统、车路通讯信息交互系统、列车运行控制原型系统等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已成为国际上陆路交通领域覆盖面最广、综合性最强、研究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之一,也是我国交通科技领域重大原创性成果研发的主要基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国际合作交流
实验室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与国际交流合作。面向民航行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建设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平台,构建了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邀请国际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
(1)与国内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实验室十分重视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华东民航管理局、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虹桥机场、上海新时代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国内30余家机构和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与60余家单位进行了政府和地方及企业性的国内项目合作;建成了系列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建实践基地,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共同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民航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成果丰硕;联合编制行业和企业规程,联合申请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
(2)共建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实验室
和道路与交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中心等开展紧密的合作关系。支持同济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道从交通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共建“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协同创新平台”,成为交通运输部首批认定的协同创新平台。
(3)支撑建设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2015年,实验室支持依托单位,携手美国普渡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德国宇航中心、达姆斯特工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10余所国际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了“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聚焦交通安全重大需求,围绕交通系统的“人—车—路—管理”核心安全保障问题开展研究。

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4)加入中国智慧基础设施联盟暨全球智慧基础设施研究中心
2017年,同济大学联合了包括上海申通地铁、上海建工集团、上海隧道股份、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ESRI公司等在内的141家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个人,共同成立了“中国智慧基础设施联盟暨全球智慧基础设施研究中心”。该联盟致力于快速打造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平台,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全寿命智慧化管理和数据互联共享,促进我国土木、交通、市政、水利、能源、核电、矿山、国防、民防、人防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相关信息化的学术和行业水平的整体提高,进而快速抢占国际制高点。实验室作为机场飞行区设施耐久方面的核心力量,参与该联盟的建设与运行工作。
(5)推动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实验室依托教育部“111”交通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近三年邀请了50余个国外专家到访。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东京大学等10余所国际高层次高效签署了合作协议。在铺面工程、交通安全研究等领域承担了近10项国际合作项目,成果显著。
近三年来,创办了道路与机场工程前沿国际研讨会(iFRAE,每2年一届),主办了7场顶级的全球性会议,包括第十四届世界交通大会(WCTR)、第二届道路接入管理国际会议、Geoshanghai国际会议、第一届“弹性可持续交通”国际研讨会等;举办了中德、中美、中法、中日韩等12次地区与双边性的国际会议;实验室相关人员参加重要国际会议进行报告的师生达150余人次,邀请200余人次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专家进行访问和专题讲座报告;除参加学术会议外,教师出国学习交流互访、进修考察有100余人次,研究生出国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共有400人次。实验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增强我国民航和交通领域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同路人”国际暑期讲堂,每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为期十天的全英文授课,围绕不同的主题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全方位讲解,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高校的约30多名学员参加。
(6)坚持科学传播与社会开放工作
实验室坚持面向公众开放、坚持做好科学传播工作,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开展多方面的科学传播工作。
1)出版教材专著,参编标准和规范,扩大传播影响范围。出版专著教材9部,主持和参编了25部国家和地方标准与规范,为科学的传播贡献力量。
2)设置网络公开课,建立产学研基地,开展培训班,传播效果显著。在网易公开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属的“爱课程”网发布了《交通设计》视频公开课和《交通管理与控制》资源共享课。在上海、苏州、山西等地建立了多个产学研基地,举办交通运输工程、交通安全等课程培训班,培训上千人次。
3)实验室开放参观,科普和示范效应突出。实验室对外开放,近三年接待国内外参观交流2895人次,包括教育部、科技部、湖南省等政府和行业机构领导,也包括上海交通委、交警总队、四川省委组织部等实地工作者;包括斯里兰卡交通部、美国杨柏瀚大学等的国际学者,还包括一汽大众、中国路桥集团企等事业单位科技与管理人员;也包括台湾逢甲大学、曹阳二中等高中与高校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