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清谈 | 回顾:爱情中的心理学
茶话清谈 | 回顾:爱情中的心理学
时间:2019-05-15
地点:同济大学闻学堂
主讲人:姚玉红
介绍:

茶话清谈 | 回顾:爱情中的心理学


be1da91b4d86c7066ad7c4a3da3c9b6

5月15日(周三)中午,姚玉红老师做客茶话清谈,以“爱情中的心理学”为题进行分享。

首先,姚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谈恋爱?为什么是爱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姚老师引用了两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在这个平静漆黑的夜里,除了爱你,还有什么别的奇迹”(海子),“这个世界的事情让我是个悲观主义者,这个世界的人让我又成为乐观主义者”(艾利斯)。

d5b2766530a76a4af9f1ce7309bb6aa

事实上,“爱”的时刻(爱身体、爱性格、爱所有的自己)是极度满足自恋的时刻,也是健康的自尊的时刻。而爱的过程,也是一个“我”到“别人”再到“我们”的心理发展进化的过程。


姚老师指出,爱情中的三要素是激情、亲密和承诺,接下来,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爱情中的心理学进行展开。

1.爱情婚姻的挑


姚老师首先通过肖武于2016年开展的有4739个样本的调查“什么是结婚的首要基础?”提出了现代个体对婚姻多元化、差异化看法的发展趋势(选项有A 个人品质 B 个人能力 C 双方感情 D 家人意见 E 家庭背景、外表、学历 F 门当户对)。


同时,不同的性别与情感状况的个体,对于各种因素也有不同的考量。其中,在对于“双方感情”的选择中,女性多于男性,未婚者多于已婚者多于离异者。

姚老师还指出,人们往往对于爱情永恒的“传说”抱有期待。然而流动的关系、成长的自我和伴侣、社会与文化的大背景,往往决定了“传说”的难以实现。譬如,更多生存外的自我议题如“有几个自我”;“如果你真爱(在乎)我,你就应该……”、“他都忍了那么久了,为什么不能继续忍下去?!”这类忽略了亲密下差异的假设。

因此,在一段情感中,我们要学会“量身定制”——找到你爱情的功能。是娱乐放松、压力庇护所?是生儿育女、分担经济、生活合作社?还是稳定的性伴侣、身体激情?抑或是最亲密的朋友、灵魂伴侣?工作伙伴?甚至是再生父母?不论是哪种功能,或许都有其合理性,最重要的是,哪种功能是你需要的、适合你的。


90cb5ed3b5531e44c744301888147a7


2.依恋与爱情


在这一部分中,姚老师首先澄清,依恋就是与生俱来要跟某一特定对象在一起的一种心理需求。同时,依恋也是人人都有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模型。


不光如此,它还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人际处理方式,如怎么看自己、怎么看别人、怎么与外界的人和事交往。依恋是亲密关系的基底色。同时,早期安全的依恋还有助于社交技能、低精神病性障碍风险。成人后的依恋类型与儿童期的类型有65%以上的一致性。
83dd21b0e287a7bfc8dda8af57ece3e

3.依恋与需求表达


在这个部分中,姚老师主要强调了要调节真我(个体我)与功能性自我(集体我)间的关系,也就是要“求大同存小异”。


通过姚老师细致而生动的讲解,在场师生都对爱情中的心理学小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爱情有了新的角度的认识!
6ea8ba7e74f7bfd21ba741431304d4f

分享嘉宾
姚玉红:博士,副教授,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委员暨家庭治疗上海区域组长,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END
文字:王美绘、朱衣云
图片:朱俊芳
编辑:朱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