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学堂讲座 | 回顾: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变迁

时间:2910-11-16
地点:同济大学闻学堂
主讲人:葛剑雄
介绍:

讲座伊始,葛老师先进行了一个“概念辨析”——“中国”本是一个名称而非国家名。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这里的“中国”是何意呢?
葛老师首先指出,“中”本是一面用于召集部队的旗帜,商朝时旗帜的名字即为“中”。而由于部队集合时旗帜成为中心,“中”产生了“中心”之意,日后渐渐引申为“重要”。而“国”由口、土地、守护土地的戈与围墙组成。直观而言,“围墙围起,有人守候的一群人生产生活的地方”即是“国”。
但并非所有国都有资格被称为“中国”。最高统治者所在的国才可称为“中国”,区别于其它的国。“宅兹中国”即意为占领中心之城。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中国”这一概念的含义也发生了流变。
公元880年西周亡,诸侯相互兼并,天子名存实亡。国的数量迅速减少,体量逐渐增大。春秋时逐渐变成七个大国和若干小国。名义上周天子所居的国才是“中国”,但实际上各国都将自己国君所住之处称作“中国”。作为“始皇帝”的秦始皇吞并天下后,“中国”逐渐成为中原王朝代名词,其统治范围之外才不称为“中国”。
到了今天,“中国”从政治、民族、文化、地理或地域方面而言,意味着一个国家名称(区别于仅仅指代疆域的一个“概念”),包含了所有民族,今天的中国文化应当包含所有民族的文化,其区域应当包含整个国家的疆域。

接下来,葛老师通过不同时代的“中国地图”对我国疆域范围的变化及“中国”概念的流变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释。葛老师的“地图”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今天中国的国界线,清朝最终统一时的疆域,所讲解时代的疆域。
虽然与现在的疆域相比而言秦朝的“中国”要小许多,但这却是中国首次形成中国完全统一的疆域。
在秦以前实行分封制,这与交通的限制有关——有限的交通无法满足过大的疆域,朝贡也会受影响,过高的运输成本使得分封制成为更好的选择。到了战国,随着生产力发展、交通更加便利,中央集权制才有可能实行。
同时,除了疆域的统一外,秦始皇时期更重要的举措便是对于规制的统一。度量衡的统一、车同轨、书同文、日历的统一……对于疆域宽广的中国而言,这些统一直到现在都有重大意义。

如果说秦朝的贡献在于“统一”,那么汉朝则为中国疆域奠定空间基础。
汉武帝时期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设辽东四郡;南方收复两广,在今越南东北部设立三郡;西至河西走廊,今甘肃敦煌;在公元前60年,还统治了新疆……看地图便知,今日中国领土大多在汉朝统治范围内。这无疑起到了奠基作用,日后的领土变动,可称得上是“微调”。
与今日中国领土相比,汉代“缺”了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东北。这并非由于汉王朝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气候原因。
东汉以后进入分裂时期。东汉后期大批少数民族内迁——普通人不得不被汉族同化,而上层贵族受教育后反而增强民族意识。五胡十六国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三国时期,中国地域相较于之前有紧缩。羌胡成为曹魏政权无力管辖,独立于其外的领土。总体而言,北方汉族政权退却,而南方有所扩展。

唐初疆域曾经很大。最大时,除青藏高原、东北最北外,疆域都超过今日。唐诗中很多地名都在今日的国界之外,如著名的“铁门关”之一就在乌兹别克斯坦;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提到“家君作宰”,经考证,是在越南河内。
而这辽阔的疆域与初唐繁盛的国力是分不开的。直到公元751年,唐朝开始由盛而衰,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致命打击。
与现在的许多理解不同,宋朝并未达到“重新统一”。
实际上,不论北宋还是南宋,都处在一种“小统一大分裂”的局面——北宋时期北面西面的许多疆域仍是辽等其它国家疆域,南宋时也面临契丹人的金朝、西夏、蒙古人、辽朝单于等诸多势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契丹,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其在制度等方面也与中原地区颇为接近。

在元朝时(公元13世纪中期),西藏设立宣政院做管理之用,这便是我们如今所说的“西藏自古以来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之起点了。
然而今日的新疆大部分领土并不属于元朝所有,不过其领土中还包括许多如今并不是中国领土的地方。在成吉思汗死后,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不再统一,而是以分封的方式,由忽必烈建立元朝,成吉思汗的其它孙子建立了四个主要的汗国。
葛老师特别提醒,在明朝,要注意中朝边界的变化——首次变成以鸭绿江为界。
这是由于当时的朝鲜皇帝(李氏朝鲜)一改之前王氏朝鲜支持元朝的态度,转而支持朱元璋,因此朱将土地赏给李朝,边界从此退后。这种“赏地”的做法与当时的观念相关——在当时的观念中,朝鲜、越南都不过是属国,因此赏地并无不妥。
大体上,明朝继承了元朝的疆域。明朝时西藏建立了三个大机构;此时东北并非正式行政区,而是处于民族自治的状态;同时,并未在台湾建立正式行政机构。

提到清朝,不得不说的便是郑成功与收复台湾。康熙年间台湾收复,第一次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台湾府”。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举措。
而清朝也达到了历史上最稳定、真正统一的疆域。在内地有“省”的设立,而不易统治之处则设立了“将军衙门”。
在这一时期,一系列条约与土地的割让,使得疆域不断后退。
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后期、民国前期,外蒙古仍在疆域范围内,中国的疆域仿若一片秋海棠的叶子。而在1946年沙俄支持下外蒙古独立后,中国疆域才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雄鸡”。

在讲座的最后,葛老师通过对曾经拥有2240万平方千米领土却最终解体的苏联与中国进行对比,指出了中国能够达到最大疆域并维持基本稳定的几点重要原因
不过,尽管能够维持基本稳定,清朝的落后腐败毫无疑问也导致了大量国土沦丧。其中原因,主要有四——闭关锁国的影响;东北封禁的教训;“四裔”观念的消极影响(库页岛);帝国主义瓜分和大国交易的牺牲品。
正如葛老师所说,历史带来的不仅是经验,还有教训。今日中国之疆域稳定,除了把握合理的“度”以外,国力的稳步提高毫无疑问也是十分重要的。

两个小时的讲座时间有限,但葛老师仍然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为我们勾勒出一副清晰而又复杂的疆域地图。同时,让我们得以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对于当下和未来都有所思考!
闻学堂讲座 | 回顾: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变迁
11月16日,望道讲读会特邀“我们的国家”系列丛书之《疆域与人口》的作者、著名学者葛剑雄做客闻学堂,带领我们走进历史中的中国疆域,从中国疆域历史了解我们的中国。

讲座伊始,葛老师先进行了一个“概念辨析”——“中国”本是一个名称而非国家名。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这里的“中国”是何意呢?
葛老师首先指出,“中”本是一面用于召集部队的旗帜,商朝时旗帜的名字即为“中”。而由于部队集合时旗帜成为中心,“中”产生了“中心”之意,日后渐渐引申为“重要”。而“国”由口、土地、守护土地的戈与围墙组成。直观而言,“围墙围起,有人守候的一群人生产生活的地方”即是“国”。
但并非所有国都有资格被称为“中国”。最高统治者所在的国才可称为“中国”,区别于其它的国。“宅兹中国”即意为占领中心之城。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中国”这一概念的含义也发生了流变。
公元880年西周亡,诸侯相互兼并,天子名存实亡。国的数量迅速减少,体量逐渐增大。春秋时逐渐变成七个大国和若干小国。名义上周天子所居的国才是“中国”,但实际上各国都将自己国君所住之处称作“中国”。作为“始皇帝”的秦始皇吞并天下后,“中国”逐渐成为中原王朝代名词,其统治范围之外才不称为“中国”。
到了今天,“中国”从政治、民族、文化、地理或地域方面而言,意味着一个国家名称(区别于仅仅指代疆域的一个“概念”),包含了所有民族,今天的中国文化应当包含所有民族的文化,其区域应当包含整个国家的疆域。

接下来,葛老师通过不同时代的“中国地图”对我国疆域范围的变化及“中国”概念的流变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释。葛老师的“地图”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今天中国的国界线,清朝最终统一时的疆域,所讲解时代的疆域。
一、秦朝
虽然与现在的疆域相比而言秦朝的“中国”要小许多,但这却是中国首次形成中国完全统一的疆域。
在秦以前实行分封制,这与交通的限制有关——有限的交通无法满足过大的疆域,朝贡也会受影响,过高的运输成本使得分封制成为更好的选择。到了战国,随着生产力发展、交通更加便利,中央集权制才有可能实行。
同时,除了疆域的统一外,秦始皇时期更重要的举措便是对于规制的统一。度量衡的统一、车同轨、书同文、日历的统一……对于疆域宽广的中国而言,这些统一直到现在都有重大意义。

二、汉朝
如果说秦朝的贡献在于“统一”,那么汉朝则为中国疆域奠定空间基础。
汉武帝时期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设辽东四郡;南方收复两广,在今越南东北部设立三郡;西至河西走廊,今甘肃敦煌;在公元前60年,还统治了新疆……看地图便知,今日中国领土大多在汉朝统治范围内。这无疑起到了奠基作用,日后的领土变动,可称得上是“微调”。
与今日中国领土相比,汉代“缺”了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东北。这并非由于汉王朝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气候原因。
东汉以后进入分裂时期。东汉后期大批少数民族内迁——普通人不得不被汉族同化,而上层贵族受教育后反而增强民族意识。五胡十六国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三国时期,中国地域相较于之前有紧缩。羌胡成为曹魏政权无力管辖,独立于其外的领土。总体而言,北方汉族政权退却,而南方有所扩展。

三、唐朝
唐初疆域曾经很大。最大时,除青藏高原、东北最北外,疆域都超过今日。唐诗中很多地名都在今日的国界之外,如著名的“铁门关”之一就在乌兹别克斯坦;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提到“家君作宰”,经考证,是在越南河内。
而这辽阔的疆域与初唐繁盛的国力是分不开的。直到公元751年,唐朝开始由盛而衰,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致命打击。
四、宋朝
与现在的许多理解不同,宋朝并未达到“重新统一”。
实际上,不论北宋还是南宋,都处在一种“小统一大分裂”的局面——北宋时期北面西面的许多疆域仍是辽等其它国家疆域,南宋时也面临契丹人的金朝、西夏、蒙古人、辽朝单于等诸多势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契丹,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其在制度等方面也与中原地区颇为接近。

五、元朝
在元朝时(公元13世纪中期),西藏设立宣政院做管理之用,这便是我们如今所说的“西藏自古以来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之起点了。
然而今日的新疆大部分领土并不属于元朝所有,不过其领土中还包括许多如今并不是中国领土的地方。在成吉思汗死后,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不再统一,而是以分封的方式,由忽必烈建立元朝,成吉思汗的其它孙子建立了四个主要的汗国。
六、明朝
葛老师特别提醒,在明朝,要注意中朝边界的变化——首次变成以鸭绿江为界。
这是由于当时的朝鲜皇帝(李氏朝鲜)一改之前王氏朝鲜支持元朝的态度,转而支持朱元璋,因此朱将土地赏给李朝,边界从此退后。这种“赏地”的做法与当时的观念相关——在当时的观念中,朝鲜、越南都不过是属国,因此赏地并无不妥。
大体上,明朝继承了元朝的疆域。明朝时西藏建立了三个大机构;此时东北并非正式行政区,而是处于民族自治的状态;同时,并未在台湾建立正式行政机构。

七、清朝
提到清朝,不得不说的便是郑成功与收复台湾。康熙年间台湾收复,第一次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台湾府”。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举措。
而清朝也达到了历史上最稳定、真正统一的疆域。在内地有“省”的设立,而不易统治之处则设立了“将军衙门”。
八、鸦片战争后、民国年间
在这一时期,一系列条约与土地的割让,使得疆域不断后退。
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后期、民国前期,外蒙古仍在疆域范围内,中国的疆域仿若一片秋海棠的叶子。而在1946年沙俄支持下外蒙古独立后,中国疆域才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雄鸡”。

在讲座的最后,葛老师通过对曾经拥有2240万平方千米领土却最终解体的苏联与中国进行对比,指出了中国能够达到最大疆域并维持基本稳定的几点重要原因
1. 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这主要有汉族的主体作用与少数民族的贡献两方面。汉族人口众多,文化和科技先进,最早建立统一政权,形成稳定疆域,融合其他民族;而少数民族对于地区开发,多元文化的形成,民族融合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2. 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包括农业区的形成和扩展;牧业区的形成和扩展;农业与牧业间的相互依赖;内地与边疆间的相互依赖;地理障碍的克服;土地与资源利用的深化和扩大等六个方面。
3. 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
主要包括及时调整民族关系;实行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政策;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重视中华文化的作用;积极的移民政策;有理有节的对外政策等六个方面。不过,尽管能够维持基本稳定,清朝的落后腐败毫无疑问也导致了大量国土沦丧。其中原因,主要有四——闭关锁国的影响;东北封禁的教训;“四裔”观念的消极影响(库页岛);帝国主义瓜分和大国交易的牺牲品。
正如葛老师所说,历史带来的不仅是经验,还有教训。今日中国之疆域稳定,除了把握合理的“度”以外,国力的稳步提高毫无疑问也是十分重要的。

两个小时的讲座时间有限,但葛老师仍然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为我们勾勒出一副清晰而又复杂的疆域地图。同时,让我们得以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对于当下和未来都有所思考!
END
本期文字 / 王美绘
本期摄影 / 孙少白
本期编辑 / 朱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