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学讲堂丨回顾:留白
时间:2023-11-09
介绍:

闻学讲堂丨回顾:留白

2023年11月7日晚七点,同济大学闻学堂迎来了由同济大学书画协会主席江理平老师主讲的——留白。
讲座伊始,江老师对留白的“白”进行了阐释:消散淡远,妙在笔墨之外。而后通过对大量书画范例的讲解带领在场师生感受留白的意境。



无画之处,皆成妙境。

清初查标山水画的留白使人产生"鸿雁来时水拍天"的意境想象;现代宋文治的泼墨画“红树青山好放船”的留白使画面更弘大;近现代张大千的山水画在浮云处留白,一方面让山体表现有举重若轻之感,另一方面隔开空间距离,使画面更深远。
近现代刘海粟的《黄山泼墨图》留白使景色若隐若现;张大千的《巫峡秋行图》留白处以四只远帆示意水面与雾气。现代爱新觉罗·溥儒的《雪山论古图》以大胆彻底的留白反衬细致刻画的亭台。宋文治的《白云高秋》则以留白表现光亮。现代唐云的墨荷图在近三分之二的留白处以淡墨绘制水草和鱼,构成浑然一体、生机勃勃的画面。此外,江老师以自己作品《深山思古人》现身说法,解释“留白不白”的概念与意境。



书在有笔墨处,妙在无笔墨处。

魏晋钟繇《宣示表》中"节度"二字点画不触而笔意相连;近代王个簃篆书"难得糊涂"的大片布白形成变化与节奏感;南宋范成大的《尊妗帖》中"成大顿首"四字留白如画;杨凝式的《韭花帖》字与字之间间留白间距大,但气息相连甚好,"察"字的单字结构体现呼应与疏密,江老师建议反复临写,体会留白的妙处。



在感受了大量书画作品的留白意境之后,江老师传授了布白与留白的方法。首先是计白当黑,学会找白,其次应留白不白,无中生有。
最后的答疑互动环节,以八大山人的《孤禽图》《焦蝉图》《双雏图》等的留白构图为题,江老师与在场师生一同交流解答,听众都受益匪浅,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闻学堂
图片:闻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