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书塘 | 辛弃疾—家国情怀的豪迈与哀愁
半亩书塘 | 辛弃疾—家国情怀的豪迈与哀愁
地点:同济大学闻学堂
主讲人:同济大学闻学堂
介绍:

高贵而坦然的宋词

四时五味,七情六欲

姜、张以格胜,秦、柳以情胜

而苏、辛以气胜

提到爱国词人,你最先想起谁?

是“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的张元千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的岳飞

还是“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的陆游……

无论是谁,相信注释淹没词句的用典小能手---辛弃疾

一定在高中某个昏昏欲睡的语文课亲吻过你的灵魂

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深浅

请让我们在宋词的诗酒风流中放慢脚步,

倾听辛弃疾的豪迈与哀愁……

a3df2219a3d15ece47b70c14071c72e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创制飞虎军以弹压湖湘。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b63d493e453cb059a4ec26127b2e435


豪放是辛弃疾词作的主体风格。与报国的壮志、英雄的襟怀、军人的豪情这些宏大雄伟的题材内容相适应,他的笔下最常见的是弓刀、长剑、画戟、金戈、铁马、旌旗、画角、将军等军事物象,和惊湍、奔雷、骇浪、急雨、裂石、塞尘、西风、飞云等自然物象,在他奔放激越、瞬息万变的情感的涵摄下,构成沉雄开阔、壮丽动荡的艺术境界。

1
我闻豪迈---英雄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cdede953e56a264afb11ce503a0ff7a


此诗是辛弃疾赠陈亮的信,同为爱国主义词人的陈亮,身为布衣,却屡次上书议政力主抗战,被当权者忌为狂怪。


“不恨古人无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辛弃疾欣赏陈亮,如连城之璧感慕明月之辉,这在嫉贤妒能的人间,显得澄若秋水。“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醉狂吟,君作新声,倚歌和之,是多么幸运;“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又岂仅批风咏月。可是“神州毕竟,几番离合”,在那个悲愤而呼啸的时代,多少有理想有抱负的才俊之士因命途多舛而抱恨终生,而对酌的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但陈亮说“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说“看试手,补天裂”。这是何等吞吐八荒的气概!如今读来,竟不乏生不逢时的彻骨悲哀。然而,最具悲剧力量又最感奋人心的,却恰恰是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这永远不向坎坷命运屈服的人格力量。

7bc8a842ac47b49cc92d32f5fe23006

▲ 辛弃疾送别陈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开篇气势如虹。在岁月风雨的侵蚀下,这些英雄人物虽然早已遊不可寻,但他们那种敢于奋起抵抗外侮、担负国家兴亡的英雄气概,却仍能给后人以极大的鼓舞。然而,作为一位极富远见卓识的军事家,辛弃疾深知恢复中原的大业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他清醒地认识到当时南宋尚未具备对金用兵决胜的条件,需要周密部署,积极准备,才有可能克敌致胜。


8f7b8b7d05c96025745f23abc663024


四十三年前金人攻破扬州,烧杀掠夺,烽火遍野,四十三年后的今天,人们歌舞升平,苟安太平,似乎早已忘记了当年的伤痛。四十三年前词人正当年少、英姿俊发,胸怀恢复中原的大志轻骑南归,而四十三年来却在朝野上下因循苟且的氛围中白白消磨了大好年华。如今英雄虽老,壮心不已,身在前线,仍不免优谗畏讥,他渴望得到朝廷善始善终的真正重用。


然而现实是如此残酷,他再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任期不满十五个月,就被弹劾罢职,开禧元年(1205)秋天重回铅山赋闲。几个月之后,正如辛弃疾所担心的,一场没有充分准备的北伐仓卒拉开了战幕,宋军由最初的小胜,很快逆转,节节败退。在此国难当头之际,朝廷曾多次征召辛弃疾,希望他能力挽颓局。无奈在经历了太多人生打击之后,辛弃疾早已身劳力瘁、病体难支,于开禧三年(1207)九月带着满怀未尽的遗愿含恨去世。第二年,宋金订立嘉定和议,以献出主持北伐的大臣韩侥胄的首级和增加岁币贡物为条件,南宋朝廷再次以耻辱换得了苟安。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eb2681907ece2ddbb262bc66579d3b6


提到此词,就不得不提它的背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才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但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起义军。辛弃疾南归之后,义军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若干年后,辛弃疾与客人闲谈,见这位访客慷慨谈论功名事业,回忆当年旧事,作词以记。在他的这首词的上阕中,尽可想见辛氏在这场变故中展现的飞将军风采。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虽然捉了叛徒,但追兵不断,他们只能呼啸而下,纵马南归。


2
又闻叹息—豪杰迟暮无人会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仿似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螺旋形的发髻。可这无际楚天内、滚滚长江之侧,落日楼头之下,辛弃疾却如同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此时此地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如何不被触发?一番报国论,却不为采用,束之高阁,流年倏忽,转眼间距离他奋而起义投奔南宋,已是十二个年头,抗金杀敌何时成行,中兴大业何时实现?难怪三十五岁的辛弃疾登上建康的赏心亭,北眺山河,手扶腰间长剑,将栏杆拍遍,陡生伯乐无多、知音难遇、英雄无用武之处的惆怅与苦愁。

满江红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

休感慨,浇醽醁。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酧黄犊。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e810d646c832ca522f679e651fe0447


此诗写于谪居上饶之时,稼轩已垂垂老矣。“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南宋统治集团的头像政策和他们的苟安腐败,极一时之盛的理学家们的清谈误国,使辛弃疾尝尝为之痛心棘手。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对英雄的呼唤,就是对正气与崇高的呼唤;以英雄自许,就是对时代与世风的抗争。也许,自称英雄会被不明就里的人理解为狂妄,可这妄是纯洁的赤子之心,是痛切的疾恶之意;这狂是热烈的爱国之情,傲然的国士之骨!这既是出于他对自己的抱负和才能的自信,也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紧紧相连。祖国与民族超越历史的界限,英雄主义便不似一座孤峭离群的峰头,纯粹囿于个人的天地。跨过时间边界的英雄主义是“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如同神州之上的万山磅礴,后土之间的大江奔流。


d2823e79e4120916626a3cb30abf6d4


日落照大旗,风马鸣萧萧

一代词人辛弃疾带着末路英雄的悲哀缓缓的退出了那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

本.约翰逊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上曾题诗:“他不是一时之雄,而是万古人物。”想来每个时代人物皆如此,喑鸣一世,流芳千秋。

千古江山时序沧桑,错错对对恩恩怨怨,如同日月无声水过无痕。

文化信仰的烛台永远高筑,家国情怀的火焰便永不熄灭……

END

本期文字 / 张天泽
本期编辑 / 朱颖涵
图片 / 网络(侵删)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