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中午,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举行了闻学堂体验课——《茶画大观》。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朱晨晨、同济大学茶艺社成员张钊君共同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茶画体验活动。
主讲人朱晨晨由茶而发,引出主讲内容——茶画,介绍了由唐代至清代中国茶画的发展与演变。
茶已在唐代走入百姓生活,正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陆羽在《茶经》中将茶形容为“”比屋之饮”,体现出大唐饱满的时代精神孕育出的喝茶嗜好。唐朝饮茶主要以煮茶法为主,其茶画多为人物工笔画,如《宫乐图》、《宴饮图》等,设色富丽、高贵典雅。
茶,兴于唐而胜于宋。提到宋代茶画,就不得不提及斗茶与点茶了。点茶是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国古代的茶艺代表之一,对日本抹茶道、高丽茶礼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宋徽宗所作的《文会图》真实地再现了宋代的点茶法,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斗茶发端于五代,流行于两宋,其源于贡茶制度,最早是茶农、茶商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方式,后来被社会各个阶层所接受,演变成一种茶艺。
元明清时代,饮茶与茶画创作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元代北方沿用点茶,南方出现散茶。在明代,朱元璋废除茶饼,推行散茶,出现了芽叶冲泡的方法,并一直沿用至今。创作方面,画作在内容上返璞归真,较为平和质朴。画面上也逐渐更为简净素雅。在清代,茶画中更是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茶具清供”。茶具成为了单独审美的对象。
讲解结束后,茶艺社的张钊君同学为大家演示了现代冲泡法。现代冲泡法分为主客行礼、温杯净具、赏茶、投茶、注水、出汤、分汤、奉茶、品茗九步。和着高山流水般的背景音乐,张钊君同学带领大家走进茶的世界,在一碗茶汤中感悟人生真谛。
展示完毕后,张钊君同学邀请观众上台体验现代冲泡法。观众十分积极踊跃,纷纷上台体验,享受行云流水的冲泡过程与自己内心获得的片刻宁静。
一茶一世界,一画一人生。苏东坡曾言:“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同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
茶中有画,画中品茶。于水墨中轻嗅茶香,由茶画中管窥文化。
【主讲人】
朱晨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
【演示人】
张钊君:同济大学本科二年级 茶艺社成员
【指导老师】
曹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