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主题征文优胜作品揭晓|跨越古今的智慧回响 |
| 发表时间:2025-11-10 |
日前,由同济大学图书馆主办的儒典新声:中华典籍外译与数字人文传播系列活动的《论语》主题征文大赛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共收到来自全校师生的200余篇佳作,经评审,十篇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荣获优胜奖。 本次征文比赛要求作品内容围绕《论语》中的“仁”“礼”等主题展开,设置“跨文化解读”和“现代启示”两个赛道。师生们广泛结合现代视角与跨文化思维,针对《论语》展开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深度对话,展现出深厚的文化理解力与鲜明的时代关怀,让古老智慧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优胜作品亮点速览 01《论语》中“仁”与“礼”的现代交响 作者:白颖秋 评语:该篇文章是对《论语》核心理念“仁”与“礼”的论述,不仅对两个概念的丰富内涵给以比较深入分析、对其解释也比较准确到位,而且,本文还能从多层面辨析仁与礼的相互关系,思路清楚层次分明逻辑周严。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从概念本身的逻辑理念出发,指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吾日三省吾身”的传统智慧,是现代人应对压力、获得自我实现及自身价值的精神之源。 作者:刘蓝柯宜 评语:该文在跨文化语境下,将《论语》中“仁”与“礼”的观念植入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困境中去思考,让“仁”“礼”与世界文化传统中各种经典观念相碰撞。这篇短文不仅对“仁”的跨文化之旅进行论述,而且,对“礼”的现代性价值,给予了更为翔实的解释,指出“礼”的根本精神是从“仁”出发,而能够包容并渗透到不同族群日常生活及交往空间的一套社会化行为规范。其核心是用情感的默契及对平等地位的认可,代替双方权利上的对抗和程序的确定性。该文对“仁”“礼”观的这种跨文化阐释,为传统文化精神应对现代困境增添了有益的思考角度。 03《论语》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多维诠释 作者:许劭阳 评语:该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为《论语》提供了较为翔实的阐释空间,指出与西方哲学相比,孔子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理性特征,并能突出其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尤其论述了在当代教育中两者的异同:西方更注重制度化的品格教育,中国则强调“修身”的自我完善。这种对"仁"与"爱"的多维度跨文化思考和对话,体现出本文思维的丰富性与活跃性,为该文增加了启发意义。 04 论核心语:仁与礼 作者:唐振邦 评语:该文讨论了“仁” 与“礼”这两个核心观念构成的由内向外由己及人的精神内涵,及其在领导力建设、民生福祉和复杂社会治理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启示。文章不仅论述其是全球化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资源,而且,还能够从“礼”的历史演变过程,反思其所具有的双面性,即“礼”在被高度系统化制度化之后,“礼”中原有的双向责任,逐渐变为对权贵的绝对服从,等级性被放大,而相互性与人文精神被压抑。其指出,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此种现象,同样要有所警惕。文章虽短而不失其高屋建瓴的整体观,既肯定当下“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是对法的补充,也是对不同文明文化的包容,更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05 当《论语》的仁礼之道在 跨文化视角中闪耀 作者:王稚妍 评语:该文从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论述其《论语》以“仁” 与“礼”这两个核心观念为主所建构的伦理体系,解读其与世界各大文明体系的内在精神的相通性与共同特征。文章对仁与礼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论述中,强调“礼”是以“仁”为主、并根据不同文明体的文化特色显示出各有其自身的差异性。而《论语》“和而不同”的智慧,正是保证各种文化差异的有序发展,并对当下局部冲突日益加剧的世界状况有着重要的警醒作用。值得肯定得是,本文能够指出西方早期汉学家对“礼”的简单理解,其错视“礼”为繁文缛节,而忽略背后承载着“仁”的本质。本文对《论语》的跨文化分析,不仅有助于消除误解与偏见,更为不同文明和睦相处提供思想参照。 06 边界与共情 作者:姚苏秦 评语:本文从哲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给以跨文化比较和深入分析,指出其可贵之处在于建立了一种最低限度的道德共识。不同于“己欲立而立人”的积极义务,“恕”道从否定性入手,为多元价值共存留出了空间,并回应了当代社会的核心困境:当普遍主义日益遭受质疑,我们可以在不放弃底线伦理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建立“相互不强制”的底线,使不同文明得以保持自身特质而不陷入相对主义。全球化困境中,“恕”道这种不将外部方案强加于他国、尊重各国主体性的价值观,在面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当下,这一古老的智慧,为破解人道主义干预的悖论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07 古今“仁”“礼”共振 天下异域“和”鸣 作者:韩欣悦 评语:该文是从“仁”与“礼”彼此赋能的角度,分析其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谱与其他文化的对话。“仁”是内在的道德根基,并赋予个体以向善的精神动力;而“礼”为仁之径,是内在德性所形成的外在规范。文章在强调仁和礼的辩证统一的同时,刨析了当下社会“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制,指出资本逻辑渗透到社会生活每一个毛孔的冰冷现实,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在于用“仁”呼唤我们将他人视为目的而非手段,在功利世界中,为价值与意义留下一方净土。其“仁”与“礼”并非全然排斥利益,而是强调“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义”的根基就是“仁”对“礼”的规范、对行为的约束。其古老智慧为解决当下人类困境提供着弥久而历新的启示。 08 慎言敏行:喧嚣时代的静默智慧 作者:盛田恬 评语:本文紧扣网络时代的生存现实,对《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之思,作了颇具新意的阐释,并创造性认为这一箴言启示了一种现代人的生活哲学和人格品质。作者强调语言敬畏、表达责任、沉默的力量和行动的价值,极具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文章焦点突出,逻辑清晰,表述结实有力,且短小精悍,无一废话,很是难得。 09 古今之乐 作者:陶禹哲 评语:中国有漫长诗教、礼教、乐教传统。本文抓住《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并借助《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的表述,对古今音乐之差异作了精当扼要的比较和批判性思考,努力发掘孔子“成于乐”之深意,引出以乐通天、通心、治世、慰己等多重功能,对当代乐教有深刻领会,读來令人一振。作者知识扎实,文字老到,立论公允、审慎,可见有一定的学术功夫。 10 义以为质:《论语》中“义”的伦理建构与现代回响 作者:刘俊博 评语:在当代价值多元背景下,重审中国传统伦理的内在逻辑,集中阐述"义"在儒家仁学体系中的涵义、作用,并通过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突出了中国伦理智慧的实践性、情境性、自律性、互惠性、内在超越性等特点。本文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文字清通,有相当理论含量和现实意义,出自理科大一学生之手,的确令人欣喜。 从经典诠释到现实关切, 我们将为10名优胜奖获得者 提供获奖证书,请获奖者前往德文图书馆咨询台领取获奖证书 也感谢每一位参与者的思想投入, 愿经典智慧继续照亮每一位同济人的求学之路。 经典不灭,思辨长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