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厅介绍

展厅介绍

中国建筑与建筑文化展示厅

汉代陶楼和陶器

汉代的住宅现在已经没有存世的遗迹了,所幸由于汉代人崇尚厚葬,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之下,汉代人的陪葬物多以陶制成缩小比例的房屋、生活用具、佣仆及牲畜等等,也就是以“陶楼”和“陶器”的形式出现,因而使我们今天人们仍可以通过这些埋藏在地下的陶制物品窥见两千年前汉代人的建筑与生活情景。这里展出的汉代“陶楼”和“陶器”是校友王离多年的收藏并捐给校博物馆的,其中除了特别注明的朝代以外,都是汉代的物品。

佛光寺·东大殿

佛光寺东大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相传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中国现存第二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大殿采用“金厢斗底槽”平面结构,斗拱雄大,出檐深远。草架中脊梁脊檩下仅用“大叉手”的斜柱固定,是现存古建筑使用这种做法的孤例,反映了唐代木结构的特色。殿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和墨书题记,集四大唐代遗物于一身,因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模型比例1:20。

独乐寺·观音阁

独乐寺观音阁,位于天津蓟县境内,始建于唐,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楼阁建筑。楼阁采用单檐歇山顶,外观上下两层,中间设一暗层,施腰檐、平坐座,实为三层。该阁共用功能不同的斗拱24种,“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建筑手法高超,为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之代表作;阁内有国内现存最大的辽塑观音,高16米。千年来历经多次大地震(特别是唐山大地震),仍巍然屹立。模型比例1:20。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全称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它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齐名,世人称为“世界三大奇塔”。塔高67.31米,平面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各层间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全塔使用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种类繁多,国内罕见。因此古籍上誉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模型比例1:20。

晋祠圣母殿

晋祠圣母殿,位于中轴线末端,为晋祠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修葺。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前廊进深两间,显得极为宽敞。殿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殿的正面有8根盘龙廊柱,为《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龙体勇猛生动,姿态优美。

圣母殿前有“鱼沼飞梁”,呈十字形,《水经注》有载。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柱、斗拱与梁架承托的石桥,南北东西四面伸展,如鸟之双翼振翅欲飞。现存飞梁保持北宋结构特点。模型比例为1:20。

董村戏台

董村戏台,始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清乾隆、嘉庆年间两次重修,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境内。戏台条石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台上空间分前后台,台中置隔扇。内槽九根垂莲柱与抹角梁搭接荷载,檐下斗拱五铺作双下昂,当心间45度斜拱,山墙额枋上饰五铺作双抄斗拱,立柱粗矮卷刹。戏台主体梁架结构为元代建筑风格,结构设计精巧,局部木构件雕刻精美。模型比例为1:6。

桑珠孜宗堡

桑珠孜宗堡,创建于1360年,位于西藏日喀则境内,是一座宗堡式建筑。宗堡建筑兼具寺庙和旧西藏的执政机关,14-15世纪,统治西藏的乃东王朝共修建了13个宗堡,桑珠孜宗堡是最后一个,规模最大,建筑技巧最为纯熟。木石结构的宫堡,因岁月侵蚀,已是残垣断壁。上海市政府将其列入上海第四批援藏项目中的重点项目,并委托同济大学进行桑珠孜宗堡重建工程的前期研究、设计,我校常青院士担任工程设计负责人。模型比例1:150。

真武阁

真武阁在广西玉林市东绣江北岸一座石台上,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略台始建于唐乾元二年(759年)。著名诗人元结到容县都督府任容管经略使,在容州城东筑经略台,明朝初年在经略台上建真武庙,明万历元年将真武阁庙增建成三层楼阁,就是现在的真武阁。

真武阁,阁三层,三檐,呈方塔形,通高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全阁用3000条大小不一的格木构件,巧妙地串联吻合,被兴誉为“天南杰构”。模型比例为1:10。

边靖楼

边靖楼位于山西代县县城(历史上:代州城)内,人们俗称之为鼓楼。建于明代洪武7年(公元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增台重建。

2001年06月25日,边靖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历史上是代州城(今代县)的制高点,是重要的军事建筑(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

边靖楼由砖砌高大的券洞台基(台基高13.3米,长43米,宽33米)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楼身高26.7米,总高40米)两部分组成。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高悬巨匾两块,一为“声闻四达”,长8米宽3米,一为“雁门第一楼”。北悬巨匾一块,长达8米宽3米,上书“威镇三关”四字。“声闻四达”与“威镇三关”两匾,专家认定同为亚洲第一巨匾。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永济的鹳雀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

岳阳楼作为四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模型比例1:20。

故宫三大殿

三大殿是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或举行盛典时用的宫殿。是故宫建筑群最重要的三个建筑,居于宫城中轴线上。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宫殿,中和殿最小。是中国明清宫殿建筑,体现了中国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的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对当地建筑风格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徽派建筑坐北朝南,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徽派建筑讲究规格礼数,官商有别。除了富丽堂皇的徽商巨贾之家外,小户人家的居民亦不乏雅致与讲究。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牌坊、粉墙黛瓦最有特色。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古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这里陈列了六座不同类型的碉楼,模型比例为1:20。

承启楼(土楼)

承启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乾年间竣工,历世3代。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1元的福建民居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承启楼。承启楼是一座城堡,一座家族之城。邮票是“国家的名片”,影响力十分深远,庞大的承启楼正是借助这方寸的邮票名扬四海。模型比例为1:100。

三江鼓楼

三江鼓楼,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于2002年11月由当地著名工匠杨似玉为首的民间楼桥师傅队伍携手建造而成。

鼓楼高42.6米,共有60根柱头着地,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鼓楼共有27层瓦檐,除楼顶两层外,其余25层瓦面等距收分,层层紧缩,使楼面呈金字塔形。每层檐角轻盈起翘,精巧的雕饰以及鲜艳的檐板彩绘,与庞大、粗犷的楼身形成鲜明对比。楼内四根杉木大柱直径都超过70厘米,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这在鼓楼建筑史上是唯一的。登上鼓楼的观礼台,三江全景尽收眼底。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是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也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以院落为核心,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在宅院东南角“巽”位辟一大门。内部院落宽绰疏朗,每一重院子称为“一进”,大型四合院,有多重的院子组成,其空间序列蕴含有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尊卑意识。

上海石库门

作为一种融合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石库门最早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由外国房地产商为涌入租界寻求庇护的富商官绅所建。石库门以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布局类似于传统的四合院。又由于石库门外门通常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十里洋场的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心中的温馨的记忆。

程阳桥

程阳桥,始建于1912年,位于广西三江自治州林溪乡境内,为石墩悬梁风雨桥。桥长约76米,五墩四孔,围砌料石,填泥砾而为墩基,层叠托架,举巨杉以作桥。桥墩上各有四层木构重檐楼亭以长廊相连,主体全用木榫卯接,干栏构造,穿斗柱枋。歇山楼亭青瓦白戗,重檐叠翅,勾心斗角。桥屋和桥廊上的雕刻、彩绘装饰图案具有浓厚的侗族风格。模型比例为1:15。

溪东桥

溪东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40年),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位于浙江省泰顺县境内,为叠梁式木拱桥,主体结构不用钉子与榫铆,而是用别、撑、顶、压等方法,将两层粗大的拱骨木料相贯“编织”承重。桥上建廊屋,桥屋覆歇山顶,中间高起为楼阁,屋檐形状修长,气势缓和,飞檐翘角。桥身自扶手以下皆鳞叠红漆木板挡雨,红色桥身显得轻灵秀美,因其宛如长虹之态,又称其为“虹桥”。模型比例为1:20。

清代蠡壳窗

蠡壳窗又名“蚌壳窗”,“蠡”即贝壳,是一种中国古代民间用贝类外壳经过打磨使其变薄产生透亮加工制作在窗户上类似玻璃的代用品。清代诗人黄景仁曾在《夜起》中描写过蠡壳窗的光影景象:“鱼鳞云断天凝黛,蠡壳窗稀月逗梭”。

由于玻璃技术在古代中国没有运用到建筑行业,所以窗户料一般选浸泡过桐油的牛皮纸或白棉,高级的就是使用蚌壳之类所谓 "明瓦 "来制作。贝壳片靠手工磨制,工艺比较烦琐,所以当年只有富裕家庭才能做。清代中叶以后出现了玻璃,“蠡壳窗”也就消失了。现在只有周庄、苏州东山和西山的古建筑上还能看到,其他地方就很少能看到了。

“蠡壳窗”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一个过程。制作蠡壳窗工艺较为复杂,从蠡壳加工到蠡窗安装,需要陈化去味、刷洗擦薄、切边劈壳、打磨抛光、劈篾上色、打眼固定等6、7道工序。

趟栊

趟栊门是一种明清时期岭南地区传承的独特的古门。“趟栊”是“趟栊门”中的一道门。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横向开合,开即“趟”,合为“栊”。

标准的趟栊门由三道门构成,第一道是半人高的屏风门,第二道门就是趟栊,第三道门才是真正的大门。因为在粤语中“双”和“丧”同音, 所以大多数的趟栊用单数的圆木组成,趟栊的关键部位采用卯榫链接。岭南地区天气炎热潮湿,多数老宅采光、通风又不是很好,白天家里有人时,通常只关这道趟栊这道门,使住所起到通风透气的作用。

这里的清代趟栊是校友王离捐赠的。

雀替

中国传统建筑构件中的撑拱或斜撑,学名为“雀替”,俗称“牛腿”,该构件上托横梁,使横梁的重力通过该构件传递到檐柱,保持建筑稳定坚固并使横向屋檐到竖向屋檐的过渡自然。从明代开始,在斜撑的功能基础上,开始出现装饰性曲线,并逐渐出现浅浮雕、深浮雕、圆雕及镂空雕等工艺,该构件制式丰富多样,有的庄重饱满、有的轻盈剔透、有的流畅舒展。其题材涉及戏文典故、吉祥寓意、花木鸟兽、民间传说等等,展现着各时代与地域的民风民俗和审美情趣,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刻艺术中的靓丽瑰宝。

博物馆目前展出的36对(72件)精美传统建筑构件——雀替,是同里“静思园”园主、著名收藏家陈金根先生捐赠的。

阴沉木

阴沉木(俗称乌木),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在缺氧高压状态和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长达成千上万年的碳化过程形成乌木。后代都把乌木用作辟邪之物,制作成佛像、护身符和工艺品等。

古人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

故宫三大殿

三大殿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宫殿。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宫殿,中和殿最小。三大殿是中国明清宫殿建筑,体现了中国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三大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上海石库门

石库门是一种上海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是近现代上海民居的主要形式。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其是从传统的江南民居建筑式样和英国传统排屋建筑式样融合演变出来,故而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石库门是里弄式住宅的一种,共分为新老两种形式,而老式石库门还有早后期之区别。同时石库门里弄也有别于上海的其他里弄形式,例如同时期的广式里弄和之后的新式里弄,是上海开埠后租界时期的独特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