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回顾
2020|中国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创意作品展
  发表时间:2020-12-31  阅读次数:22487

微信图片_20201030092629

微信图片_20201231085810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

让传承至今的每个节气里,

不仅有农事安排、民俗活动,

时节更替中人们相互的嘘寒问暖,

还有与时节和人体皆“匹配”的大自然的馈赠,

以及涵养心灵的诗词。

  

今天,就让我们在大雪这个节气里,

一起开启二十四节气创意作品展的观展之旅。

致敬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微信图片_20201231085924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化遗产,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作为运行千年的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时至今日仍指导着人们的农业生产,也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思维⽅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在迎接党的100周年之际,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党委牵头,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全体党员参与,共同呈现了由“节·器”“济·节”“情·节”“节·乡”“食·节”五个部分组成的非遗进校园系列展览——“行律千年,东方意蕴:二十四节气创意作品展”,践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教育理念,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生活,让文化滋养心灵。

展览日期

2020.12.4-2020.12.31 

每周一至周六 8:30-16:3016:00以后停止入馆)


节假日、其他重要活动等特殊情况将提前公告参观时间。


xxxxx  

xxxxx


疫情期间,同济大学博物馆仅对校内师生开放,敬请校外观众支持、谅解。

  

  

展览地址

同济大学博物馆 二楼

展览已经开放

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

微信图片_20201231090108

  

总策展人说

xxx

  诚然,“二十四节气”源于农耕社会,反映了先人对自然农时的顺应。而在这种顺应的深层,是道法自然、因地制宜的价值观和大智慧。“二十四节气”是岁时的分节,一张一弛,有农忙,也有所谓的农闲;节气相交就是交节,转意为节日。它使人们在面对自然时不再消极被动,而是兼顾两者的关系建立起和谐共生的系统。劳作的智慧从来都是温暖和欢愉的,不缺少今天所说的人文关怀。

  

       “二十四节气”是让生存成为生活的东西,由此生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使平凡的生活具有了不平凡的审美特质,其精神层面的内涵,超越了种族、民族、国家、地区或是农业、工业、设计、文化等的划分和界定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传承,成为一种让我们体味生活智慧与美好的东西现代设计经历反思后提出的 “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这些新的设计理念,一句“天人合一”似乎足矣。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展览,不是为了表现大自然的天生丽质,也不是渴望在没有农闲的日子里有一份闲逸的情致,更不是主张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回归过去。育人如同农事,秧苗有了深植于土壤的根,才能更好地开花结果。而好的设计同样需要传承优秀文化,关注现实生活,以获得贡献美好生活的内发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的日常,让日常的生活变得非常美好。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让我们静静感受“二十四节气”的滋润吧。

——范圣玺

「 节 ·器 」

  

  这一板块的展览取名节·器,意思是承载“规律”的“容器”。整个展览共收录2019【 艺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 】课题的二十余件作品,并按照不同的题材分为:_奏,时_势,神_兽,符_字,技_艺 五大主题,涵盖纹样图案、交互装置、桌上器皿、珠宝首饰与算法脚本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绝大多数与二十四节气与文化造物有关。

  

  这些作品以科学发展的视角,展示当代年轻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理性的工具,学习、理解、剖析和再造经典的符号,用当代的语言传递过去的信息,用技术的手段讲述文化的故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建立文化自信。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生生不息,继往开来。

微信图片_20201231090332

微信图片_20201231090337微信图片_20201231090340

微信图片_20201231090343微信图片_20201231090346

「 济 ·节 」

   

  在同济校园里找廿四节气总不是件困难的事,篮球场里的樱花花瓣,图书馆前遍地碗口大的梧桐枯叶丛,三好屋旁此起彼伏的鹅鹅鹅鸣声,食堂里飘出来的粽子的香味,挂在国立柱上的满月都是节气的踪影。

  那么去听,去看,去闻,去感受,这是济节。廿四节气在同济,也在大家的心里。

  一同“游历”济·~~~






















   

「 情 ·节 」

 

  有一段唱过两千多年的优美节律,道尽了寒来暑往、四季更迭,这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衣食农事,依气候而作,随岁月流转,这就是廿四节气。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学子们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创作了作品《二十四时燕归来》,并在此基础上于20208月,赴崇明区新村乡开展了“时令节气进村社,传统文化入人心”的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

  

微信图片_20201231091015

  

  学子们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调研了当地村民对节气文化的了解与传播情况,依托村镇场地与稻米产业进行水井墙绘及“二十四节气”主题文创周边设计活动,并邀请当地村民参与到创作过程中来一同探索节气文化在当下乡土生活中的价值。通过现代视角,解构含有节气元素的设计作品,传递与定位淳朴节气的趣味,赋予设计文化之美,共同体会“二十四节气”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之美。展览现场将通过图片、实物及视频的方式展示此次暑期实践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识别二维码观看

《二十四时燕归来》

微信图片_20201231091059

「 节 ·乡 」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及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带有各自地域色彩。设计创意学院教工党支部、第二党支部、第五党支部牵手,结合各支部党员同学的家乡地域特色,将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与典型文化空间串联起来,选取节气7个,典型场景11个。

  

  同时,在疫情社会大背景下,结合国际化视角,创新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利用“我的世界”(Minecraft)游戏平台,在虚拟世界中搭建起一个节气乡镇。引用平行世界的概念,7个节气11个场景同时出现在一个空间中,观展者可以在小小的展区中感受四季,游历各地。

  

  不仅如此,策划者们还巧妙利用在线游戏不受时空限制与游戏本身像素化的特性,在“节·乡”展区为观展者提供了现场的节气乡镇搭建体验和乐高积木的拼装游戏化体验,让观展者更好的融入本主题板块中,在玩乐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 食 ·节 」

  

  以美食感知时节,因美味感受爱。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孔 子《论语·乡党第十》

      “不时不食”,即指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应时令、按季节的饮食文化。儿时记忆起,在不同季节、母亲会以不同应季食材设计出不同的菜品,由此,飘香满溢的厨房里便诞生出立春的脆皮春卷、惊蛰的甜糯梨子羹、谷雨的紫蘇小龙虾、白露的莲子龙眼羹等时令佳肴。一道道烹饪料理中既体现了对中华二十四节气理念的相沿成习,更蕴含了对家人满满的爱。

  

  食物是看得见的爱(Food is love made visible.改写于哲理诗人纪伯伦的经典语录:Work is Love Made Visible)。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在本次展览的美食模块中,将通过明信片、扇面等形式展示同学们自制的节气美食。我们复原出最为经典的二十四道节气佳肴美馔,希望在这个冬日时节,温暖我们五脏六腑的同时,更温暖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寒寒冬日,赏味一场温暖的美食作品展,以美食治愈生活,以爱封缄灵魂,一起为家人做一道温暖的节气美食吧!

关于展览

  

  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同济大学提出与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大学文化,既包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完成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挖掘开发以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中国特色内涵,又指明“具有国际意识、世界眼光,融进世界优秀文化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文化,增强文化吸引力、影响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实现民族文化自强”的发展要求。

  

  设计创意学院自办院以来,始终秉持以一流大学文化和学院学科文化为标杆的理念,致力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以设计为创新驱动力,以微更新设计激活社区发展,依托二十四节气等非遗文化传承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17年起,联合学校后勤集团,开展“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学包饺子、共绘红梅等形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2019-2021年学院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立项;2020年,学院“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项目获批同济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第二批试点项目。

  

  微信图片_20201231091506微信图片_20201231091509微信图片_20201231091512

微信图片_20201231091515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将持续践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深入校园、扎根社区,以工匠精神为信念,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激发校园文化活力,切实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同济文创品牌。

——中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委员会

本文转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排版|黄鑫桂

编辑|榴莲

责编|伊文

微信图片_20201216145719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