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日本传统艺术和中日艺术家作品同济大学特展 |
发表时间:2020-12-07 阅读次数:4032 |
走近同济大学博物馆的一楼展厅,细沙碎石铺地,一些叠放有致的石组所构成的缩微式枯山水景观呈现在观众眼前,犹如走进了一个典型的日本园林。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进中日两国民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在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由同济大学博物主办的这个关于日本传统艺术和当代中日艺术家的作品展览终于在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开幕了。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早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来自中国的徐福东入日本,大力推广水稻与蚕桑技术,被日本奉为“农耕之神”与“纺织之神”,甚至被尊为祖宗、奉为神灵。公元405年,儒学传入日本,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尔后又从中国传入日本。隋唐文化更对日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公元10世纪后,日本进入镰仓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期中国由唐进入宋元明代,两国之间往来交流仍旧密切,日本掀起了继唐之后的再次向中国学习的热潮,对宋元明时期的文化借鉴学习,加深了日本文化的自身发展。打从日本进入江户时代后,中国文化继续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虽然德川幕府倒台后,在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下,儒学曾一度没落,但明治维新成功后,朝野一致复兴并发扬儒学,兴修孔庙,使其又成为日本社会一大精神支柱。日本民族是具有很强的文化消化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他们古时起就始终正视自身文化的贫乏,对彼岸的中国千年文化充满了学习的渴望,他们通过对中国的文明文化进行消化吸收来丰富自身。
这个展览重点展示的是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名家如菱川师宣、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铃木春信、歌川丰国、歌川国贞、歌川国芳和溪斋英泉等古意浮世绘的画作及江户时代至大正时期(1912年—1926年)的雕塑、石像、铜像、漆器、瓷器、木雕与扇面等工艺品,也展示了当代日本著名艺术家仓贯彻和旅日中国艺术家吴颐人、余启平、於光华、陆曙光、闵汉屏、孙永康等的绘画、浮世绘印章、摄影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周德宽副教授所创作的浮世绘扇面等作品。
浮世绘发源于日本江户时代早期,它的字面意思为"虚浮的世界绘画"。"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即此岸或秽土,即忧世或尘世。浮世绘最初借鉴中国古代木刻版画的手法,制作出小说插图和民间故事的绘本。它有手绘和水印木刻版画两种类型,现在所说的浮世绘一般指后者。浮世绘将世俗风情、社会百态、自然风景和流行时尚刻于版间,成为最具日本特色的美术样式。当时在日本京都与江户等地,浮世绘被众多贵族与富裕平民所喜爱和拥有。随着时代的发展,浮世绘作为商品包装远销西方世界,其独特的艺术图式影响了梵高、德加、莫奈、高更等一大批在美术史上留名的西方艺术大师,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浮世绘是受中国文化影响产生,又进一步传入西方并对西方的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日本艺术,它在闭塞的时代促进了日本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渊远流长,这次展览是中日两国民间共同努力促成的。在民间文化与艺术不断交往持续的今天,我们特举办这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展览,来表达对彼此优秀传统文化的赞赏与敬意。
展品精选
此次展览的花艺作品由海派插花非遗传承人魏海燕女士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