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回顾
2020|西南民族面具艺术巡展展品介绍
  发表时间:2020-11-13  阅读次数:9057

 

   导语:忽然进入原始的祭祀现场,或者闯进神秘的戏剧舞台,被那些色彩绚烂、形式狂热的面具实物和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图像所震撼。情绪被点燃,沦陷于远古的呐喊与激情。


      这是在同济大学博物馆的展览现场,正在展出的是西南民族大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穿越千年历史的傩魂——西南民族面具艺术巡展》。从20195月起,该展已分别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和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巡回展出。作为本次巡展的第四站,此次展览由同济大学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及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联合承办,展期为20201021日至20201130日。


 

来自西南的“傩魂”

 

       面具艺术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也是人类历史上十分悠久且重要的文化类型。我国的面具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异彩纷呈,独具特色。西南民族地区的面具拥有传承谱系完整、品类齐全、覆盖面广泛等特点。同时,其在质地、结构、造型、功能等方面也最具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西南地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元素。


       西南各族面具被称作傩戏之魂。面具因傩而生发,傩因面具而精彩。本项目立足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多年来对西南地区各民族傩文化的学术梳理和900余件面具的征集,以康定、西安、大理、上海等4个城市巡回展览的形式,展示西南地区14个民族多种工艺类型的面具。此次同济大学巡展主要展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的西南地区各民族各类型面具138余件(套)。

 

 

三大单元立体展示古老的面具艺术

 

       展览分为“面具西南”“多彩面具”以及“面具工艺”三个单元,涉及汉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傣族、佤族、水族、毛南族、仡佬族等14个民族15个种类的面具,力求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向观众展示我国西南地区面具文化的绚丽多姿,展现各民族人民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和精湛细致的工艺水平。


       展览以多元视角的展览理念,以空间为叙事维度,通过14个民族的138余件珍贵实物和影像资料的展示,结合情景再现、学术研讨、专家讲座等形式,呈现西南地区面具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单元:面具西南

 

       西南面具的历史大体和我国中原地区同步,新石器时代便已萌芽。发现的主要文物有四川马尔康哈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陶塑人面像、西藏拉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陶塑猴面贴饰。在广西花山岩画、云南苍源岩画遗迹中,均发现有人面形和兽面形的刻画像。


       商周及战国时期,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青铜面像、青铜面具、金面罩,开启了西南地区青铜面具的新篇章,是我国青铜面具艺术的翘楚。


       三国以后,西南少数民族面具和傩舞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唐代,西藏寺庙神舞异军突出;宋代,广西桂林一带盛行大傩,其面具“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


       元明以来,西南地区的傩戏得到较快发展,有的傩戏从汉地直接移植而来,有的傩戏为本土傩舞中逐渐发展形成。清代以来,傩戏在西南地区十分成熟,并与依然传承的傩舞一道,形成并存的格局。


       时至当今,西南地区活态传承的面具傩戏和傩舞的数量依然十分可观。其中代表性的傩戏有分布在四川的有庆坛戏、傩坛戏、阴戏、康巴藏戏、嘉绒藏戏、安多藏戏等;分布在西藏的有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和门巴戏等;分布在重庆的土地戏、傩愿戏、接龙阳戏、酉阳阳戏等;分布在云南的傩戏主要有昭通戏、澄江关索戏、保山香童戏、梓潼戏、大同戏等;分布在贵州的傩戏主要有威宁“撮泰吉”、傩堂戏、福家阴戏和安顺地戏;分布在广西的傩戏主要有壮师戏、平话师公戏、白话师公戏、毛南族师公戏、瑶族师公戏等。代表性的傩舞有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藏区的藏传佛教寺庙神舞,四川九寨沟县、平武县白马藏族中的“㑇舞”,云南兰坪白族的“杯日往”,云南基诺族的“阿莫松铁祭”,云南楚雄双柏彝族的“三笙”、广西壮族的“跳岭头”等。


三星堆面具(复制品)


第二单元:多彩面具

 

       西南地区是我国傩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众多的傩戏、傩舞至今仍然活态存在,为面具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西南面具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西南面具就其质地而言,有皮、泥、木、草、纸、布、铜、铜质镀金、笋壳、竹等;就其造型而言,有动物、神灵、鬼怪、人物等;就其结构而言,有平面、罩式、套头式、半套头式等,此外还有变脸、动眼断腭、断腭、动腭、动眼动腭等特殊面具。


       论及面具的大小尺寸,更是不相统一。其中最大的面具有高2.8米的巨型连体面具,最小的微型面具高度仅10厘米左右;就面具的数量而言,一个傩戏戏种、傩舞舞种的面具少则三、五具,多则千具以上。


       西南面具的角色形象,在不同民族的傩戏戏种、傩舞舞种中差异十分突出。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傩戏戏种中,其演出剧目多达40余个,每个剧目的角色形象少至二、三十具,多则上百具。数目众多的面具角色形象各不相同,令人叹为观止。


贵州威宁“撮泰吉”面具


      “撮泰吉”是流行于贵州威宁彝族中的一种原始粗犷的傩戏,其意为“变人戏”,主要反映彝族先民迁徙、农耕和繁衍的历史。该戏一般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的“扫火星”民俗活动中演出,旨在驱邪崇,迎吉祥。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撮泰吉”在整个表演中,只有5具面具,其造型非常原始、简朴,每个面具都有特定的名称。其造型特点为面具呈圆弧形,前额宽阔厚实、眼角上挑、鼻高且直、平板脸;其色彩为黑底,然后再用白色颜料在面具上勾画出线条。


撮泰吉”面具


贵州德江傩堂戏面具


     傩堂戏是贵州省傩戏的一个大戏种,又称傩坛戏或傩愿戏。在贵州省黔东、黔东北、黔西北、黔南等地区的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汉族中广泛流传。


     德江傩堂戏是贵州傩堂戏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分支系统。德江傩堂戏的突出特点一是该傩戏是一个由汉、土家、苗等多民族共演、共享的傩戏;二是傩戏堂班分布密集;三是面具制作工艺考究、制作精良;四是在傩堂戏演出中,往往穿插傩技的表演。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德江傩堂戏,早期的全堂戏面具数量达到70余具。现全堂戏面具为24具,半堂戏面具为12具。德江傩堂戏面具中的人物角色造型生动,富有强烈的民间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德江傩堂戏面具


广西毛南族师公戏面具


     师公戏是广西傩戏的一个总称,又名“跳师戏”、“唱师戏”等。广西师公戏按民族划分有壮族师公戏、汉族师公戏、毛南族师公戏、瑶族师公戏等。毛南族师公戏,毛南语称之为“肥套”,即意为“还愿”,是毛南人传统祭祀仪式,集唱、跳为一体,动作粗犷,旋律优美,被称为傩戏的活化石。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毛南族师公戏面具约36具,面具角色形象造型端庄、圆润,风格自成一脉。


毛南族师公戏面具


云南昭通戏面具


     昭通戏,又俗称端公戏,是流传在云南昭通地区镇雄、彝良、大关、盐津、巧家、昭通等地的一种复合性傩戏。它包括了庆坛戏、阳戏和傩堂戏的成分,是云南省有代表性的傩戏之一。


     由于该戏是由多种傩戏复合交融而成,面具自然也就突出多样性特点,既有庆坛戏的面具特色,又有傩堂戏和阳戏的面具特色。据调查,昭通戏角色在明清时期数量较多,目前只剩下60余个角色。其面具造型夸张、独有情韵,色彩比较单一。


昭通戏面具


贵州安顺地戏面具


     安顺地戏流传于贵州省安顺、平坝、长顺、清镇、普定、镇宁、紫云、贵阳等市县的广大农村,因演出皆在村中空旷之地进行,故名。该戏系明洪武时期随屯军带入,故又被称为“军傩”。其演出剧目大多系古代小说、历史演义等,内容都系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安顺地戏的演出剧目在我国傩戏中是最多的,多达40余部。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安顺地戏面具特点首先是傩戏中角色繁多,一出戏面具一般都在30—40具,多的达百余具。其角色大致可分为武将、道路人、动物、世俗人物、丑角等5类。在武将中,又有正派和反派之分,有老将、少将、女将之别;其二是面具的镂雕之功十分精细;其三是面具的角色形象和色彩有传统戏剧脸谱的基本特征。


安顺地戏面具


重庆秀山傩愿戏面具


     秀山傩愿戏是流传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傩戏,该戏与贵州傩堂戏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但也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该戏与贵州傩堂戏的相似之处,首先是设置傩堂、行傩还愿;其二是所用的面具角色与傩堂戏基本一致。其个性特点一是将秀山的花灯戏融入其中;二是在面具中,刻有一对与傩公、傩母类似的犄角小仙,这种形象的角色在所有傩戏面具中独一无二。


秀山傩愿戏面具


云南楚雄双柏锣笙舞面具


     锣笙舞是流传于云南楚雄双柏县柯哨和西龙村一带的从彝族早期部落时期传承下来的一种祭祀性与娱乐性兼有的傩舞。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期间,先由毕摩带领聚集在一起的彝族民众吟唱《火把节古歌》,以迎接火神,缅怀祖先。次日,由八面大锣、两个假面人组成的锣笙队,挨家挨户跳锣笙舞、唱古歌、跳火把舞,以驱邪除秽,祈求诸神护佑,五谷丰登。其中,大锣笙的面具为两具,一雌一雄,亦人亦鬼,分别代表“司公”、“司母”,面具形象夸张狰狞。


锣笙舞面具


四川九寨沟白马藏族“㑇舞”面具


     白马藏族是居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绵阳市平武县和甘肃省文县境内藏族的一个支系,在这个支系中流传着一种与白马藏族先民的狩猎活动、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有关的民间祭祀舞蹈,其中九寨沟县白马藏族的“㑇舞”最具代表性。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㑇舞”的面具特色十分鲜明,其中有动物面具12具,代表神灵、祖先的面具4具,这些面具的造型神秘、夸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白马藏族“㑇舞”面具


藏戏面具


     藏戏,藏语名“阿吉拉姆”,由西藏著名高僧、建桥大师唐东杰布于公元15世纪创立。藏戏在西藏主要有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两大剧种。此外,西藏的门巴戏和昌都藏戏,以及四川、青海、甘肃等省藏区的藏戏都是在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成。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藏戏面具独具一格,其制作材料多为皮质和毛、棉织品,按其结构式样,可分为平板式软塑面具、半立体软塑面具、立体软塑面具和立体写实面具,其中平板式软塑面具是藏戏中最典型、最具独创性特色的面具。在造型形象上,既古朴,又颇具迷幻色彩。


藏戏面具


藏传佛教寺庙神舞面具


     藏传佛教寺庙神舞是我国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傩舞,起源于公元8世纪,据藏文典籍记载,这种舞蹈是在桑耶寺建成时,莲花生大师以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神舞为范本,结合西藏的“卓巴谐玛”民间舞蹈和本教的祭祀仪轨而创编的藏传佛教寺庙驱鬼镇邪的密宗仪轨性神舞。藏传佛教寺庙神舞,主要流传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内蒙、北京等地的藏传佛教寺庙中。


     藏传佛教寺庙神舞面具的特色十分鲜明,各种佛、神面具不仅法度森严,而且极尽夸张、鬼魅,面具极富创造力,迷幻色彩浓郁。面具所用材质多样,计有铜质、铜质镀金、木质、纸质、泥质、布质等。在制作工艺中,布、纸制贴模脱胎制作工艺和药泥面具制作工艺十分独道、考究。

莲花生大师面具

藏传佛教寺庙神舞面具


格萨尔面具


     英雄史诗《格萨尔》在我国藏区产生已逾千年,它是当今世界卷帙最为浩大、最具生命力、至今依然活态生存于世的伟大史诗。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藏戏面具,主要是英雄史诗《格萨尔》中塑造的以格萨尔为主的岭国将领的英雄形象面具,充分体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及变化。并且,这些面具是直观了解和认识格萨尔史诗人物性格组合的一面镜子。


格萨尔面具


吞口面具


     吞口是我国民间使用的一种动物化的辟邪器物,与符箓、门神、灵兽、牙角、桃木、泰山石敢当一样,是民间辟邪的直观载体。吞口的称谓较多,江西称为“哨山”,台湾称“兽牌”,陕西称“辟邪”,在西南地区云、贵、川一带,普遍称“吞口”,此外,还有“天口”、“喷口”、“老虎牌”等别称。吞口往往安放于宅门首、畜圈旁、寨门口,其目的是以辟邪消灾,保人畜平安。


     吞口在造型上,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即是直接借用傩戏或傩舞中的某个面具的造型形象,如开山、开路先锋等,这类开山多为木雕。还有一种多为虎头造型形象,手工绘制于瓢勺形背面或葫芦上。


吞口面具


广西壮族师公戏面具


     广西壮族师公戏是广西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师公戏流传的范围主要包括红水河中下游、柳江、路江、郁江流域的来宾、贯县、武宣、象州、金秀、柳江、柳城、上林、马山、武鸣、平果、宜山、河池等地。师公戏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本由师公在法事活动中戴上各种神灵面具跳娱神舞仪唱酬神故事。师公既是做法事的巫师,又是演师公戏的艺人,均系男性,女角由男子反串。师公戏的剧目较为丰富,其中大多是壮族民间故事和歌颂壮族民族英雄的题材,亦有一部分是地方化了的汉族故事,或自小说和其他剧种改编、移植而来。常见的剧目有《三元直君》、《阴阳师父北帝)、《雷王》、《莫一大王》、《送鸡米》、《白马姑娘》等。


广西壮族师公戏面具


傩公傩母


     傩公傩母是湘、鄂、川、渝、黔、滇等省()民间傩坛崇拜的一对配偶神,传说为洪荒之后再造人烟的始祖。二神多为圆木雕头像,举行傩祭仪式时,傩坛巫师将这两尊神像供于家宅中堂的方桌上,一直等到冲傩结束送神、安神之后,方用红布分别将二者包裹存放。


傩公傩母


动眼动颚类面具


     在贵州傩堂戏面具中,有一些断腭、动腭、动眼吊腭的特殊结构的面具,如灵官面具和土地面具属动眼吊腭面具;山王面具属动腭面具。这是经过艺人们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奇特的面具制作手法,用这种手法制作出来的面具也绝不仅仅限于傩堂戏面具,在云南的昭通戏和四川的庆坛戏中,也有类似结构形态的面具。此类面具在傩堂戏面具中应用较多。


动眼动颚类面具

 

佤族瓢形面具


     佤族瓢型面具是根据佤族图腾制作的面具,它是图腾的表征,属现代工艺美术作品,本组面具是本次展览中体积最小的面具。


佤族瓢形面具


第三单元:面具工艺

 

       每一件以物质形态存在的面具,都是其非物质文化形态的工艺的结晶。面具制作工艺是面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具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环节之所在。


       面具制作工艺的基本要素首先是根据原材料的不同,而确定相应制作工艺;其二是由各民族和各地区,以及面具载体所约定俗成的制作法度与规范所确定;其三是面具制作的工艺,客观上会受到艺人的传承系统的影响。


       西南地区的面具制作工艺较多,主要有:木质面具的雕刻工艺,金质面具的浇铸工艺和锻敲雕造工艺,草质、竹质面具的编制和扎制工艺,织品面具的剪、贴、缝制工艺,泥质面具的塑制工艺,布、纸质面具贴模脱胎制作工艺等。其中木质面具的雕刻工艺最为普遍,泥质面具和布、纸质贴模脱胎面具最具特色。


   

   结束语:这些远古的面具,展现了各民族的原始宗教心理、民俗信仰观念、艺术欣赏情趣、民间美学理想等民俗文化。其强悍的生命力给与观者震撼。在数字时代的今天,艺术依然给与人们无限创造力。如果说面具是傩戏之魂,艺术则可称作人类之魂。


展览时间:20201021日—20201130

展览机构:同济大学博物馆

展览地点:四平路1239号一二九大楼

观展时间:周一至周六8:30—16:30 16:00后停止入场)

 

 

本文文字部分来源于雅昌艺术网,作者刘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