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回顾
2020|穿越千年历史的傩魂——西南民族面具艺术巡展
  发表时间:2020-10-23  阅读次数:3145

20201021日上午,由西南民族大学组织实施,同济大学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和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穿越千年历史的傩魂——西南民族面具艺术巡展》在同济大学博物馆举行。


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人类历史上十分古老而又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各自的面具及其相关载体的文化历史。面具艺术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也是人类历史上十分悠久且重要的文化类型。我国的面具文化和艺术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异彩纷呈,独具特色。西南民族地区的面具拥有传承谱系完整、品类齐全、覆盖面广泛等特点。同时,其在质地、结构、造型、功能等方面也最具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西南地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元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度,中国的面具与其相关的“傩”文化历史,也与其他文化一样走过了五千年的漫漫历程,从而成为了文化积淀深厚的珍贵文化遗产。本世纪初,自我国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傩戏”、“傩舞”等作为我国各民族面具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有相当数量的遗产被列入了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且相关的传承人也分别被列为代表性传承人,从而使面具文化及其相关载体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西南地区是我国傩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众多的傩戏、傩舞至今仍然活态存在,为面具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自2001年以来就重视对西南地区面具的收藏与采集,迄今为止,已经收藏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不同类型的面具900余件。此次巡展主要展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西南地区各民族各类型面具138余件(套),展览分为“面具西南”、“多彩面具”以及“面具工艺”三个单元,涉及汉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傣族、佤族、水族、毛南族、仡佬族等14个民族的木质、皮质、泥质、金属质等多种质地类型的面具,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向观众展示我国西南地区面具文化的绚丽多姿,展现各民族人民丰富多彩审美情趣和精湛细致的工艺水平,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此次“西南民族面具艺术巡展”,既是西南民族大学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的推广资助项目,又是同济大学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和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以“坚定文化自信,砥砺文化担当”为己任,推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承办的重要活动。在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之际,巡展走进同济大学意义重大。通过巡展传播西南民族面具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发展,就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等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就是贯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精神要求;就是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面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铸牢文化认同这个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此次巡展也将促进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面具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博物馆藏品及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推动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互动。


20195月起,该展已分别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和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巡回展出。同济大学博物馆作为本次巡展的第四站,展览时间为20201021日至1130日,欢迎校内师生前来参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