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回顾
2017|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何镜堂: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
  发表时间:2017-04-12  阅读次数:1757


四月十二日上午,由中国建筑学会特别支持,同济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风语筑展示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何镜堂: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展览在同济大学博物馆拉开帷幕。


IMG_0038


IMG_0054


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主持,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曹嘉明先生与何镜堂院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魏敦山院士、江欢成院士、郑世龄院士、王建国院士、孟建民院士、戴复东院士的代表吴庐生先生、程泰宁院士代表和同济大学有关院系的领导与师生近百人出席了开幕仪式。


2

IMG_0062

微信图片_20170421091026

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及胜利纪念馆、天津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图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罪证陈列馆、大厂民族宫、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一批精品工程,这次展览展出了其中的十四个精品工程的模型。


DSC_2759


DSC_2784

IMG_0041

QQ图片20170412125302

这次展览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深入了解何镜堂院士及团队多年以来从事建筑创作实践、设计理论、团队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的机会。展览将于五月十日结束。

 

 

人物介绍:

何镜堂 | He Jingtang

何院士参加布展照片


何镜堂,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建筑师。


他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两观三性"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探索出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获得多项大奖,并发表上百篇学术论文。

他尤善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及胜利纪念馆、天津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图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罪证陈列馆、大厂民族宫、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一批精品工程。

何镜堂先生为自己的作品撰写的序:

1938年,我出生在广东省东莞市——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鱼米之乡。家乡弯弯的河涌,浓浓的荔枝林、密密的山村构成一幅幅美丽的自然图画,深深地吸引着我。少年时代的我酷爱画画,常常带着干粮和画板跟哥哥到郊外写生,而上中学以后我又很喜欢数理化想成为工程师。后来听老师说起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又是半个科学家正好兼顾了我的两个理想,从此便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我的建筑人生。

建筑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物质与精神的、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多年以来,我在不断的建筑创作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建筑的本质,逐渐树立了建筑创作的理念和思维方法,并坚持通过作品来表达建筑的真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