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回顾
2016|龙泉青瓷宝剑名家作品展
  发表时间:2016-09-21  阅读次数:2382


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是民族瑰宝,作为非遗文化项目,正逐渐地走进大众视野。25日,龙泉非遗文化进高校之走进同济大学宣传周活动在一·二九广场拉开帷幕。

 

由同济大学、中共龙泉市委、龙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同济大学团委、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同济大学博物馆、龙泉市委宣传部、龙泉市文化旅游委员会、龙泉市青瓷宝剑产业保护和发展局、龙泉市科技局承办的龙泉非遗文化进高校——走进同济大学宣传周活动于2016925日在博物馆拉开帷幕,青瓷之都、宝剑之邦将全方位地向同济大学的莘莘学子、青年才俊展示剑瓷非遗文化的风采。

 

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是民族瑰宝,作为非遗文化项目,正逐渐地走进大众视野。宣传周期间,开展了龙泉青瓷传统项目暨文化推介活动、匠心传承剑语瓷言龙泉青瓷龙泉宝剑名家作品展、茶艺表演、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非遗文化讲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同济大学普及培训班(龙泉青瓷)开班仪式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我校是龙泉非遗文化进高校行动计划的第二站,据介绍,今年浙江省龙泉市启动非遗文化进高校三年行动计划,谋求建立与高校之间资源共享、文化交流、传承创新的平台,进一步开辟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新途径、新形式,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挖掘和创意提升,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龙泉青瓷是中国特色传统制瓷珍品,南北朝时期,浙江龙泉人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制造青瓷。中国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和钧窑中的哥窑,指的就是龙泉的青瓷,它的特点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龙泉市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500多处,龙泉市境内有360多处,史称龙泉窑。

 

一九五七年,按照周恩来总理要恢复青瓷生产的指示,浙江省由八位专家组成仿古小组,在第二年春天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经过五十年的恢复发展,龙泉青瓷在今天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弟窑。传说宋朝龙泉曾有兄弟二人烧窑,哥哥的技术比弟弟高明一些,因而招致了弟弟的嫉恨,为破坏哥哥的声誉,弟弟往哥哥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待烧制出来后,瓷器已经全裂开了,虽然这种裂痕和一般的裂痕并不一样,有的像是冰裂纹,有的像鱼仔纹,还有的像蟹爪纹,裂痕中自有一番情趣,但却已经变成了瑕疵品。哥哥无奈,只有把它们拿到市场去想要低价处理掉,可没想到人们在见惯了传统的瓷器后,竟对这种有裂痕的瓷器十分有兴趣,这批瓷器一抢而空,皇帝宋徽宗也对此喜爱有加,哥窑也因此名满天下,成为了宋代的官窑。而弟弟则延续着原来地烧制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并被誉为雪拉同(在英语词汇中,有一个单词celadon,专门指称中国青瓷。其词源来自于法语雪拉同。而雪拉同原是著名舞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中男主人公的名字)。

 

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以瑰丽、古朴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

 

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龙泉工匠们将融合着生命之机、瓯江水色的青绿付诸瓷器,色本自然。隔着重重的历史静静观赏龙泉青瓷,素净中透着不动声色的奢华,绚烂至极,复归平淡。

 

在中国古代,冷兵器的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剑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不仅以杀敌居功,同时更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李白的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既是他生性豪放的表现,也说明剑对古代的士来说,是一种标配。但自民国以后,随着国门被打开,随着西洋火器的认识,中国人生活中剑的使用就越来越少了。

 

现代龙泉宝剑的制作过程中,都采用纯钢锻制剑身。从原料到成品,须经炼、锻、铲、锉、刻花、嵌铜、冷锻、淬火和磨等二十几道主要工序。

 

首先,要把龙泉特产的铁砂矿融化,铸成一块块块炼铁,不过块炼铁只是生铁,软硬不一,必须要经过炉火煅烧和反复捶打,才能改变其固有的生铁特性。这是铸造过程中最难、最艰苦、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铸剑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淬火,能让剑的韧度、硬性更高。保证炉火温度在750摄氏度-760摄氏度左右进行加热,然后放到26摄氏度的龙泉水中进行冷却,在这之后还有一个回火的工艺,除此之外,打磨也非常重要,据说好的铸剑师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才能打磨好一把剑。回火是指将其加热再慢慢回复到常温。

 

IMG_6789









捕获



捕获2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