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您的反馈是什么?

   取消
馆长信箱 咨询反馈
闻学讲堂|《霓裳羽衣曲》——盛世仙乐及其文学传播 讲座回顾
  发表时间:2018-11-10  阅读次数:2795

11月8日晚18:30,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崔铭老师再次与诗词爱好者们相聚闻学堂,带来讲座《霓裳羽衣曲》——盛世仙乐及其文学传播。本次讲座系同济大学图书馆“风雅大唐”立体阅读系列活动之“盛世诗歌”系列讲座第四场。

崔老师首先介绍,《霓裳羽衣曲》属唐代大曲(包含多个段落的大型歌舞)中的法曲(又称清雅大曲,多用中原地区传统曲调和乐曲,演奏效果较优雅)。接下来,崔老师从四个方面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霓裳羽衣曲》及其相关文学作品。

 

 

一、创作过程的文学书写

崔老师首先指出,关于《霓裳羽衣曲》的创作过程,有两种说法。

其一,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曲。这点可从白居易《<霓裳羽衣曲>歌和元微之》“由来能事各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看出。

其二,玄宗作曲。关于这点,则可从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开元(唐玄宗共有三个年号)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四句中看出。同时,此诗还向我们揭示了《霓裳羽衣曲》的主题:歌咏飘缈的神仙境界,表达求仙慕道的愿望。

到了晚唐时期,两种说法也渐渐合一。郑愚(一作郑嵎)的《津门诗序》注中就有提及此点。

关于创作过程,有许多诗人进行了书写,杜牧的《华清宫三十韵》即是一例。还有许多由乐曲主题引出的神奇故事也对其进行了描写,如署名柳宗元的《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与卢肇的《逸史》。

接着,崔老师对“霓裳”“羽衣”二词进行了溯源。屈原《九歌•东君》中“青云衣兮白霓裳”一句,与颜师古《汉书》注中“羽衣,以鸟羽为衣,取其神仙飞翔之意也”一句,即是此二词之源。

后来,“霓裳”“羽衣”二词也发生了演变。古人想象神仙生活在清朗天空,穿着云霓做成的衣裳,轻盈飘逸,五彩缤纷,像鸟儿一样来去自如。于是汉代以后,以修炼成仙为目标的道士们往往以宽袍大柚、羽衣鹤敞为道服——“霓裳”“羽衣” 渐渐成为描写道土的语词。

 

 

二、《霓裳羽衣曲》在唐诗中的多层意蕴

提及《霓裳羽衣曲》的唐诗有许多。值得注意的是,中唐以前仅有两首,而安史之乱后宫乐外流,大众得以欣赏禁曲,中晚唐时期就有六十余首诗歌提及《霓裳羽衣曲》(白居易一人写了十八首)。

同时,《霓裳羽衣曲》也被赋予诸多不同情感,成为一个具有多层意蕴的诗歌意象。崔老师指出,《霓裳羽衣曲》的意象主要有以下五种:

1.作为宫廷大曲,代表了盛唐音乐艺术的最高水平,中唐以后成为人们欣赏和习练的典范之作(作为经典艺术珍品的宫廷演奏传到钱塘、传到苏州、传到洛阳、传到市井、传到江湖);

2.《霓裳羽衣曲》成为那个一去不返的盛世的象征,总会引起诗人们抚今追昔的凄怆与感伤;

3.后世反思“安史之乱”时,《霓裳羽衣曲》便成为女色误国,帝王昏聩的象征;

4.《霓裳羽衣曲》歌咏神仙境界,表达求仙慕道的愿望,这一主题在诗歌中也有表现;

5.《霓裳羽衣曲》代表对仙道信仰的一种反讽。

 

 

三、《霓裳羽衣曲》的表演

在这一部分中,崔老师从音乐特性、乐制、舞制、舞蹈动作、服饰等五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霓裳羽衣曲》的表演。

其中,乐制分为三部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破十二段)。舞制也有独舞、两人对舞、数百人队舞等三种。

同时,《霓裳羽衣曲》的舞蹈动作也十分优美,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元微之》中就有记载:“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王建《霓裳词》也向我们展现了舞者素雅清新的衣着“武皇自送西王母,新换霓裳月色裙”。

 

四、《霓裳羽衣曲》的流传

唐朝之后,《霓裳羽衣曲》也流传了下来,只是形式有所改变,或多或少有部分失传。如五代十国时,虽诸多帝王都曾在自己宫中演奏过,但乐曲、舞蹈似乎都与开元时期有了很大不同。北宋、南宋、晚清也都是如此,或是乐曲不全,或是歌词不复。直到近现代,我们甚至很难辨析究竟何首乐曲才是由《霓裳羽衣曲》流传演变而来的了。

 

结合所讲内容,崔老师还举出了许多相关的诗歌作品,使得讲座知识丰富、内容充实。我们也幸而得以从崔老师细致的讲解中,窥得大唐诗歌盛世之一角。

 

 

图为同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何青芳老师代表闻学堂为崔铭老师送上纪念礼物


文案 / 王美绘

摄影/秦玮
 

返回